信息技术强化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尹李健
身份证号码:411082199503187210
引言
在当前我国各个行业领域对电力资源需求较高的背景下,电力工程作业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结合电力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在阶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作业复杂性特征显著,进而给作业的顺利推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作业过程的安全性,有必要加强对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
1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的建设情况不仅关系到大众的日常生活,而且与人员生命安全、电力工程行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各项细节都能得到重视,针对以往作业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从而将问题影响控制到最小,以免威胁到现场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2]。在现阶段我国电力工程行业发展态势较好的背景下,电力工程作业涉及的专业技术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为保证各个环节均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必须保证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做好对现场安全性的保障,确保现场可能存在的一切风险隐患都能及时得到合理化处理。
2 安全管理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问题
2.1 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现场管理已开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但依然存在安全监管不到位,部分区域无法覆盖,监管信息收集和处理分析不及时等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系统性和集成性,不同安全管理系统之间衔接不到位,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影响到整体的安全管理效率。现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偏薄弱,设备不够先进,难以支持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
2.2 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
当前,众多工程项目的安防监管整体上尚属合格,但在细致操作方面仍显不足。例如,安全教育和培训没有针对性地依据现场检查中发觉的问题进行,或者是现有的智能化管理设备功能过于简单,无法全面应对各类安全管理挑战,未能有效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现场安全监理工作开展不到位,没有逐一排查现场中的安全隐患,也没有严格核查第三方监理机构的资质,也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同时,信息化建设更新不及时,虽然部分工程采取了信息化安全管理的方式,但系统配套的用户端设备有部分未推出相应的适用版本,不再能够满应目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规定,缺乏精确性处理能力。
3 信息技术强化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3.1 建立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
在现代化中,建立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也有很大的必要性。致力于实施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重点突出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以机电设备作为管理核心,还需要特别运用到诸如传感器和整合技术之类的手段,以此提高安全管理的成效。运用 CAN 总线技术可实现对监管对象及管理平台之间的连接,或者依靠远程无线通讯技术来完成便捷设备与控制中心间的远程对接。管理活动中,借助感应器与手持设备监测机电一体化器械的振动级别和温度数值等要素,将其与已设立的标准数据相比对[4]。若机械出现异常,振动水平会出现上升;若有短路发生,温度的波动将变得不正常,这些都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借助传感器与整合技术的协同,将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融为一个联合体,实现遥控分析,并可利用预设程序发起指令,切断机电设备的电力供应,或通知操作人员对设备进行适宜的维护。
3.2 运用智能化监测管控手段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应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人-机-环”一体化的智能监测管控体系。在现场布设高清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人员定位等传感设备,实现对人员、机械设备、作业环境的全方位数据采集。例如,在登高作业区域安装智能安全带检测装置,通过压力传感器和角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作业人员防坠落措施的规范性;在带电作业现场部署接地电位监测仪和验电装置,实时检测作业人员的接地状态和带电设备的电压等级。在架空线路中,采用无人机巡检系统对线路通道环境、杆塔倾斜度进行动态监测。建立安全管控平台,对采集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人员不规范作业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如未戴安全帽、违规登高、进入危险区域等。设定安全预警阈值,当监测参数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现场管理人员。例如,当检测到人员距带电设备安全距离 <0.6m 时,系统立即发出声光报警。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现场的环境参数、设备状态、人员行为等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建立安全风险预测模型。引入 BIM 技术建立现场三维可视化模型,结合 GIS 系统实现对分散作业点的精准定位与实时监控。在改造工程中,通过 BIM 模型模拟工序,识别各环节安全风险,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同时,利用移动终端 APP 实现远程视频巡查、隐患排查、违章取证等功能,提升安全管理效率。在电缆隧道中,采用智能机器人进行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监测,实时采集氧气浓度、有害气体浓度等数据,确保人员作业安全。
3.3 强化数据安全保护
在现今的信息时代,数据对于企业、机构乃至普通用户都极其宝贵。它不仅是推动商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关乎个人隐私安全和社会信用体系的维护。为了确保这些关键信息不会因任何外部风险或内部失误而导致丢失,建立和完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成为保障数据安全的必要之举。一个全面有效的数据备份系统不仅要求数据定期被保存在不同的、有物理隔绝的安全场所,还需要实现自动同步更新到云端或外部硬件存储设备,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备份应覆盖所有关键数据,并且频率需要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调整,比如每天、每周或每月等,以确保任何时候都可以从最近的时间点进行恢复。此外,构建强大的数据恢复机制同样是关键。这不仅涉及制定详尽的灾难恢复计划(DRP),而且应确保当灾难发生或数据丢失时,能够按照既定策略迅速定位数据损失的原因并执行恢复操作。恢复方案需要包括备份恢复时间点的选择(即恢复点目标-RPO)、恢复速度、及对业务中断影响的最大容忍时间。数据加密技术是防范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的关键手段。它通过复杂计算使未加密数据无法直接阅读,即便是未经授权的个人或组织获得原始数据副本也不能解析其内容,有效提高了数据的安全级别。这种技术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链上数据加密——用于传输的数据加密;二是数据静态加密,保护数据在未处理、处理中以及处理后未读状态的安全。
结束语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策略,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实施安全管理奖惩制度等措施的应用,才能有效确保工程的安全。同时,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共同努力,建立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维护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以有效降低各类安全风险,推动电力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刚,李策,吴天宇.国网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安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数字化用户,2022,025(002):180.
[2]雷振江,毛洪涛,刘颖,等.试议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安全技术的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2,000(002):279-280.
[3]彭翔宇.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安全技术的应用[J].科技风,2022,000(024):137-137.
[4]张国力,张伟,胡新颖,等.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安全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2,000(005):22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