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作者

樊宏星

环县耿湾乡中心小学 (甘肃省 庆阳市) 745714

引言:因乡村小学受资源限制,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环节往往被忽视,进而无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将预习作为学生接触新知识的起点,并结合乡村教学特点,为学生制定符合此特点的预习方式,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

1.投放预习助学材料

依据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应以多样化预习助学材料为预习的主要内容,以此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帮助学生透过字面含义深层次理解文章情感思想。学生能在丰富的助学材料中激发学习兴趣,积累文学常识,深化文章理解能力,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设计预习材料时应注重参考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合理的预习材料,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更好的培养其预习能力。此外,教师将学生分成预习小组,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理解文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兴趣。

以教学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咏柳》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针对性强的预习助学材料,帮助学生在课前建立对古诗的基本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预习能力。教师依据古诗内容选取“柳树”作为素材,让学生在课前观察柳树的基本形态,帮助学生感知春天的柳树形象,带领学生初步了解诗中所写的事物,建立与古诗主题的联系,为诗句的理解打下基础。教师还要在预习材料中设置简单的问题:“这首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象?”启迪学生预习思考。学生能够凭借这些助学材料,在课前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提高对古诗的感知能力,同时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前与交流学生预习成果,带领学生描绘柳树的形象,提高其表达能力,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2.指导科学预习方法

小学语文的基础预习在于字词的积累,教师可以采用固定化、书面化预习任务,提高学生良好的词句积累习惯,增强学生预习质量。除此之外,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较薄弱,学生在阅读初期难以理解文章大意,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有效推进。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阅读预习任务,有效改善学生阅读预习质量,强化阅读预习效果。在以阅读文本为主的预习任务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启发性问题,打开阅读思路,结合学生共同探究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以教学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夜宿山寺》为例,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科学预习,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结合本课古诗的特点,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为学生设置适合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预习任务,指导学生认识古诗中的生词,积累重点词语,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还可以借助简短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在预习中对“山寺”这一古代环境有初步感知,增强对古诗内容的想象。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预习任务中可设置引导性问题:“这首诗写了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启发其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后续课堂教学的深入探究预留空间。学生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富有层次的预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字词内容,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设计多元预习任务

多元预习任务应体现形式的多样性,既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也要兼顾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在预习阶段设置基础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完成对词语的理解;随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建立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接着让学生查找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生可以采用画思维导图、列提纲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形成初步的认知结构。学生也应尝试在预习时自主解决基础性问题,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做好标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以教学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为例,教师带领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背景知识;随后设置引导性问题:“你觉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秋天景象?”促使学生在阅读古诗时带着问题思考;再之后鼓励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词,朗读古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增强语言理解能力。教师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围绕其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体会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将情感联系到生活实际,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凭借古诗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时积极参与,彼此交流,激发课堂的互动氛围,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4.拓展预习活动形式

传统的预习多以阅读教材、完成简单的预习题为主,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实现预习效果,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预习策略,指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预习的效率。教师在设计预习活动时,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进行预习,让学生在活动中预习知识,逐步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与此同时,教师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路径,增强其学习的互动性,令其意识到预习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前置环节,更是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

以教学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为例,正式授课前,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古诗进行探索式预习,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让学生在组内分工协作,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凭借这样的互动式预习,逐步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设计预习教学环节时,注重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采用活动化的教学策略,启迪学生在课前形成初步理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该诗的预习设计中,教师结合本课古诗特点明确预习目标,包括识读作者苏轼的名字、初步了解其背景,思考诗句所表达的主要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家庭设备上自主观看并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与此同时,教师设计图文结合的预习单,鼓励学生边读边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

结束语:综上所述,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中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创新预习形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富有激励性的预习评价体系,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未来的教学,教师应转变观念,精心设计多样化的预习策略,让预习成为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环节,有效推动乡村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双重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钱辉. 新课改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J]. 读写算, 2020, (29): 3.

[2]兰奎德.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 的有效性 [J]. 读写算, 2019, (35): 1.

[3]康召六. 浅谈在新课改下如 习的有效性 [J]. 赤子(上中旬), 2015, (04): 163.

[4]刘树菊.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6): 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