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引导策略
彭冰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年轻一代营造出极具吸引力的精神空间,与传统文化语境中的表达样态不同,网络亚文化展现的自由表达及身份认同模式,在青年群体间迅速扎根,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的活跃群体,网络语境对其个性认同及价值观建构的影响尤为显著,研析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更准确地掌握青年发展趋势,提高价值指引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一、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拓宽价值认知视野
网络亚文化打破传统传播路径既有界限,凭借开放性和多元性吸引大量大学生关注,以网络平台为途径,大学生得以轻松涉足全球各地的文化表达 理念以及社会现象范畴,有力拓展其价值认知的宽度与深度,以B 站“文化圈”内容为例, 人物、 哲学理念、艺术门类及语言发展等议题,让抽象知识以轻松幽默的表达鲜活呈 类视频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认知快慰,还在评论区跟网友开展思辨性对话,进一步增进对多元 价值的理解与包容度,这种由兴趣驱动的学习方式,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更具全球视野和多元意识。
(二)增强自我表达意识
网络亚文化倡导的个性发挥与自由表达理念,赋予大学生展现自我的广阔领域,在微博、小红书、抖音这类社交平台之上,诸多大学生逐渐成为“校园博主”“兴趣达人”或“生活记录者”,他们借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展现自身观点,分享个人生活片段、学习途径、社交经验甚至对社会现象的见解。在浙江大学,部分大学生以校园摄影、宿舍改造、图书推荐等话题切入互动,吸引大批同龄人关注进而开展互动,这种积极的表达方式,既增强了大学生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感,还推动其对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开展价值思索,大学生逐渐形成更确切的价值判断尺度与表达主张,显示出更强的思辨能力与责任意识。
(三)促进集体认同感建立
网络亚文化里社群文化的特质,为大学生营造集体认同与情感归属感开辟新的通路,通过融入动漫、游戏、音乐等爱好社区,大学生可迅速融入志同道合的群体,获得情感肯定与心理支持,在“二次元”“国风圈”“电竞圈”等形成的亚文化社区范围内,成员借助探讨作品、开展活动、协同创作等途径,构建稳固互动关联与独特的价值认同。尤其在“饭圈文化”所构建的空间里,大学生凭借拥护偶像、维护群体形象、参与公益应援等方式,展现担当意识与群体荣誉感,纵然兴趣作为起点,而在共同行动的过程之中,大学生渐渐理解且接纳协作、公平、互助这类集体价值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迁移至现实生活中的团队协作与人际交往中,有助于其社会化过程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网络亚文化良性引导的策略
(一)构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平台
高校宜主动构建契合青年需求的网络文化阵地,从新时代大学生兴趣点及参与形式出发,建设富有传播活力与吸引力的校园网络渠道,就内容建设而言 可依靠学生工作处、宣传部门、社团组织等相关机构,组织校园网络内容创作团队,采用组建校园新 视频运营中心等形式实现,鼓励学生就校园生活、文化传承、社会实践等范畴进行内容创作。 微信公众号以及B 站官方账号,定期投放包含师生活动、校园热点、历史 及图文 引发师生共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一个凭借“南大食堂测评”火起来的视频吸引大量点击,甚至在评论区掀起围绕饮食文化、生活品质的讨论。该类内容在幽默风趣中呈现大学文化特质,可助力网络亚文化与主流价值理念的紧密融合,高校还可结合校园节日、纪念日等时间阶段,发起“网络文化节”“短视频大赛”等活动组合,带动学生在创作期间主动承担内容建设重任,实现从“网络旁观者”到“网络核心创造者”的角色跃升,这般平台搭建为大学生搭建起展现才华、传播理念的境地,也营造起朝气蓬勃、清朗有序的网络文化局面。
(二)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榜样的影响力在青年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通过在大学生中树立正向网络形象,不仅可以推动更多青年追随正向价值,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网络文化环境的理性与文明程度,高校可依托各类先进典型评比机制,设置“网络文明使者”“校园好网民”等荣誉称号,对网络空间里弘扬积极向上能量、传播时代主旋律的学生给予表彰宣传。以“全国大学生网络好青年”推选活动为例,很多获奖者依托微博、知乎、抖音等平台,公发布科研、公益、环保等内容,带动身边同学加入志愿服务、乡村支教、绿色环保等社会活动之中,他们通过第一视角讲述真实片段,以青年语言传递责任和担当内涵,极大增强了网络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知名高校学子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其成长经历及学习经验,还成为学生社群里的楷模对象,一位毕业于北大的学生在哔哩哔哩上传自己的备考经验总结,内容涵盖学习模式、心理疏导及时间规划诀窍,获得普遍赞扬,该类榜样的扩散宣传,既激发他人积极进取,也在网络天地营造出觅真、乐善、赞美的精神面貌。
(三)推动网络素养教育深入开展
网络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提升信息甄别能力、明确价值导向的重要保障,在高校教育体系中,需逐渐把网络素养教育添加到课程体系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的适应水平与主观引导能力,应在课程体系里开设具备针对性的选修课程,如“数字时代与青年成长”“网络伦理与法律素养”等,详细说明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以及网络文明规范等内容。以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网络行为与青年责任”课程为例,课程结合当前网络热点事件,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引领学生体悟网络言论边界与后果,提升其网络担当感与参与意识,可举办类型多样的网络素养实践活动,比如“网络文化盛宴”“假消息鉴别训练营”等,增强学生实操时的辨别能力与戒备意识。在一场“网络信息识别挑战赛”举办之际,学生采用查找材料、辨别真相、提交判研报告办法,在实践里习得科学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还培育起理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高校辅导员、教师团队要主动踏入学生网络生活领域,作为学生网络攀升的“引航员”。运用QQ、微信群、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权威资讯、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认知,高校也可与主流媒体、新媒体机构合作,联合开展网络文化讲堂、创作指导工作坊等,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增强其实践能力与表达能力。
结语:网络亚文化促进大学生价值多元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引导课题,面对迅猛变化的网络语境,得先体悟其文化核心内涵,构建多层次引导体制,才可实现网络亚文化跟主流价值观的深度融合,高校、社会与家庭要协同配合,携手打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格局,为大学生全方位成长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许宁, 许芳珍, and 陈胜梅.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改革与开放 03X(2012):2.
[2]郑亚威,刘在洲.网红文化对大学生价值 对策[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4(3):13-16.
[3]刘佳. "网络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向的影响探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朱泽东. "网络亚文化传播下"00 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引导." 中国成人教育 23(2023):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