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互助学习”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仲晓云
江苏省兴化市沙沟中心校周奋小学 225770
摘要:本论文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入探讨自主互助学习模式的应用。通过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揭示传统教学问题,提出并验证自主互助学习策略。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成绩及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自主互助学习;教学策略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与法治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及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1.1 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选取了三所不同区域的小学,涵盖城市、乡镇和农村,对三至六年级的师生进行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同时,对20位教师进行了访谈。问卷内容围绕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状态、师生互动等维度展开,访谈则聚焦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新教学模式的看法和期望。
1.2 调查结果分析
数据显示,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70%的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约40%的学生表示对课程内容兴趣一般,缺乏主动思考和提问的积极性。师生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此外,超过8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有必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对自主互助学习的期待程度较高。教师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学生则希望在更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二、自主互助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策略
2.1 科学分组策略
教师在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科成绩等因素,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确保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在各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例如,在某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级中,教师根据前期的学业评估和课堂表现,将班级学生分为9个小组,每组4 - 5人,每个小组中既有成绩优秀、思维活跃的学生,也有成绩中等和学习上需要更多帮助的学生,同时还兼顾了性格开朗和内向的学生搭配,以及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组合。在小组内,明确分工,如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汇报员负责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等,并定期轮换角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
2.2 教学活动设计
主题讨论:在《我们的民主生活》教学中,设置“班级事务如何民主决策”的讨论主题。各小组围绕主题,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同学和老师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进行小组内的分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自己对班级民主决策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每个小组选派汇报员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
角色扮演: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时,让学生分组模拟公共场所的场景,如公交车上、图书馆里、公园里等。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演绎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亲身体验公共生活中的规则和秩序。在角色扮演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公共场所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以及不遵守规则会带来哪些后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生活规则的重要性。
小组项目:开展“家乡文化探寻”项目,各小组分工合作,收集家乡的历史、民俗、美食、名人等方面的资料。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采访长辈等方式获取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制作成手抄报、PPT或短视频等形式的成果展示。在班级展示环节,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家乡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3 教师指导策略
引导启发:在小组讨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网络在我们的学习和社交方面分别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过程监控:教师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例如,当发现某个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可以及时提醒小组成员回到讨论主题;当发现小组成员参与度不均衡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他成员鼓励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发表意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评价反馈:对小组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多元评价,包括小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成果的质量,还要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如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情况、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2.4 学习资源利用
教材深度挖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教材中的案例、图片、文本等内容。例如,在《国家机构有哪些》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教材中对各个国家机构职能的介绍,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国家机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提出疑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多媒体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例如,在讲解法治知识时,可以播放一些法治教育的动画短片,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推送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料、时事新闻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自主互助学习的实践研究
3.1 实践方案设计
选取A、B两所小学,A校五年级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B校五年级的两个班作为对比班。实践周期为一个学期,在实验班采用自主互助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以及评价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以评估自主互助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
3.2 实践过程实施
在实验班,教师按照自主互助学习的应用策略组织教学。例如,在《我们的国家》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绘制中国地图,并标注出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查阅地图资料,有的负责绘制地图,有的负责标注信息。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当发现部分小组在合作绘制地图时存在分工不合理、进度拖沓等问题时,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小组重新明确分工,制定合理的时间表,确保小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3.3 实践效果分析
成绩对比:期末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分比对比班高7分,优秀率提升了15%。尤其是在主观题的作答上,实验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答案更具创新性和逻辑性,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
问卷调查: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表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75%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升。此外,大部分学生表示在自主互助学习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了如何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团队意识和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
课堂观察: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实验班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在小组讨论和活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小组合作默契,能够有序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对比班的课堂相对较为沉闷,学生主动发言的较少,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自主互助学习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