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韧性治理视域下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心理适应力与行为效能的策略研究

作者

常荣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在人工智能驱动教育教学革新的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职业成长路径的优化、教学环境的适应性调整以及工作效能感的提升等。韧性治理理论[1]为此提供新的分析视角,聚焦个体在压力情境中的心理调适机制,通过提升心理弹性与适应能力应对外部挑战,涵盖压力应对中的自我调节、逆境下的恢复能力以及危机后的成长转化,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心理适应力与抗压能力,推动工作效能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协调发展,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探析高校教师职业心理适应力与行为效能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实践调查,从教学、科研、人际关系等维度考察高校教师职业心理现状,剖析个体、组织、社会层面影响因素,为提高教师职业发展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高校教师面临职业心理适应力与行为效能的现状(1)剖析高校教师职业心理适应力与行为效能的多维困境

通过运用访谈分析法、案例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调查高校教师在职业心理适应力与行为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适应层面,部分教师因教学方法陈旧,难以契合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在科研领域,选题、申报以及成果产出等多方面的压力, 让不少 陷入困境。 在人际 互动中,与同事、学生沟通协作时存在的障碍,直接影响了工作氛围和团队效能。在行为效能方面 部分教师教学效能感不足,表现为对自身教学能力缺乏信心,教学积极性不高。自我成长受限导致职业发展动力减弱,再加上整体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的缺失,共同构成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阻力。

(2)解析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新型挑战

在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集中面临的困惑包括:一是如何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以适应技 代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尤其是青年教师,亟需在短期内完成教学经验积累、专业素养提升和教学风格塑 教学环境的巨大变化,包括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学生群体特征演变带来的适应性压力 科研的双重负荷下找到平衡,通过实施效能提升策略增强职业自信心和成就感。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产生了深远影响。

2.高校教师职业心理适应力与行为效能问题影响的因素(1)剖析教师个体特质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的个性特质、心理素养和职业能力等个体因素,影响着教师职业心理适应能力和行为效能。性格乐观、心理韧性强的教师,能积极应对工作挑战,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职业能力欠缺的教师,易在教学与科研中力不从心,影响工作效率和职业发展[2]。

(2)探究学校组织环境对职业发展的作用

学校的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以及培训机制等组织因素至关重要 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能够营造优良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科学合理 管理制度 可为教 作安排和公正的考核评价;有效的培训机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反之,不良 死 因素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降低其职业心理适应能力。

(3)分析社会支持系统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与要求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等社会因素也不容小觑。社会的高期望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支持、社会认可等,能够帮助教师缓解压力,提升职业心理适应能力和行为效能。

高校教师职业心理适应力与行为效能受多重因素影响,需构建“个体-组织-社会”协同支持体系。通过关注教师心理韧性培养、组织环境优化和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形成促进教师职业发展长效机制,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核心人才支撑。

二、韧性治理视域下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心理适应力与行为效能的策略

基于韧性治理理论,从个体、组织、社会三维度构建策略体系,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1.提升教师个体心理调适能力的多维路径

为提升教师个体心理调适能力,需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首先,完善多元化培训机制,通过外引内培、理论专题与案例实践相结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压力管理及情绪 节等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调适技巧,增强心理韧性。其次,强化教师职业 能力培育 由教师发展中 院等组织定期教学研讨与科研合作交流,鼓励参与学术会议及进修深造,持续 此外,重视职 生涯规划指导,提供个性化职业发展咨询,用好青蓝工程项目匹配培训导师协助 成长路径,激发内在动力,通过以上三维度相互支撑,形成提升教师心理调适能力的完整闭环,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操作、可持续的实践路径。

2.积极塑造组织文化的系统性策略

塑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需要采取多元措施, 首先营造和谐包容的工作氛围,通过工会小组定期组织文体活动和团队建设,促进教师间的良性 凝聚力和归属感。 其次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基于教师工作特点和心理需求,科学设计教学科 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为教师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注重提升教师集体效能感, 科研合作等专项交流活动,运用集体效能理论强化教师间的协作支持网络,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团队力量的支持。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构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组织文化生态系统。

3.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的协同推进策略

构建完善社会支持体系需多方协同发力,从微观层面强化家庭支持,依托“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组织亲子活动,增进教师家庭成员沟通理解,筑牢情感支撑基础。从中观层面提升社会认同,借教师节等契机加强媒体宣传与表彰,彰显教师职业价值,营造尊师重教风尚,增强职业荣誉感。从宏观层面完善政策保障,积极落实政府教育投入政策,优化教师待遇,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措施,构建良好制度环境。三个层面措施相互衔接、协同推进,共同织密多层次社会支持网络,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结语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心理适应能力与行为效能,通过增强教师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构建积极的组织文化、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心理适应能力与行为效能,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贾文龙. 韧性治理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实困境及路径创新研究[J]. 农村经济, 2023-6-25.

2] 张鸿莹. 基于 CiteSpace 的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02-1

基金项目: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项目,《韧性治理视域下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心理适应力与行为效能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LYXW2025022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一般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与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024-AFCEC-628

作者简介:常荣(1985-),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