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工格栅和抗滑桩这两种关键技术在湿陷性黄土高填路基中的应用

作者

颉鹏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7

引言:核心问题与挑战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高填方路基施工,主要面临两大风险:

1. 稳定性问题:高填方边坡可能发生整体或局部的滑动失稳(滑坡)。

2. 变形问题:填方体自身压缩和其下黄土层遇水发生湿陷,都会导致巨大的沉降和不均匀变形,严重时直接引发破坏。

土工格栅和抗滑桩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采用的有效技术措施。

第一部分:土工格栅的应用 —“柔性加筋,全面防护”

土工格栅是一种由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网状格栅材料,表现为高强度抗拉伸性能,具备抗裂防沉降的双重特性,可为工程提供稳定支撑。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与土体的摩擦和互锁作用,将土的抗压性能与格栅的抗拉性能结合,形成稳定的加筋复合体。

(一)主要作用机理:

1. 加筋作用(核心功能):分层铺设的格栅将土体“包裹”起来,利用其高抗拉强度来承受土体内部的拉应力(土体自身抗拉能力极差),从而控制土体的侧向变形和剪切破坏,提高路基整体稳定性。

2.扩散荷载作用:格栅层可以将上部集中荷载更均匀地扩散到更大的下层土体面积上,减小下层土体的应力集中,从而显著减少不均匀沉降。

3.侧向约束作用:对边坡坡面进行加筋,能有效约束坡面土体的侧向变形,防止浅层溜塌和雨水冲刷。

2. 加筋土工格栅在湿陷性黄土高填路基中的应用:

2.1 施工方法:采用分层加筋法。每填筑并压实一定厚度(通常为 0.3~m0.5m )的土料后,在层面上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张紧、搭接固定后,再进行上一层填筑。如此反复,形成“土-格栅-土”的复合结构。

(二) 解决湿陷性问题:

1.增强整体性:加筋层将巨大的填方体“缝合”成一个整体,有效抵抗因局部浸水湿陷而产生的差异沉降和剪切变形。

2.抑制裂缝发展:即使局部发生湿陷,加筋层也能像“钢筋网”一样,抑制张拉裂缝的向上发展和贯通,为预警和处治争取宝贵时间。

3.应用位置:

① 路基本体内部:主要用于提高填方路基整体稳定性,减少工后沉降(不均匀沉降)。

② 路基与桥梁交界处:用于桥台反应回填,增强路基整体性,提高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使路基与桥梁不形成跳台。

③ 地基与填方体交界处:铺设高强度格栅,起到“柔性筏基”的作用,协调上下部变形。

(三)优势与特点:

1.优点:施工简便(与填筑同步)、材料轻便、性价比高、属“预防性”的全面加固。

2.缺点:其加固效果和深度有限,对于深层的、大规模的滑动或极其软弱的基底,仍需与其他措施配合。

第二部分:抗滑桩的应用—“刚性支挡,重点突破”

抗滑桩是穿过潜在或不稳定滑体、深入稳定地层(滑床)的桩形构件,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本质是提供一个强大的支挡力,直接抵抗滑坡体的下滑推力。

(一)主要作用机理:

1.抗滑移作用(核心功能):桩身依靠嵌入稳定地层深度所提供的锚固力(桩端阻力和桩周摩阻力)和桩身自身的抗剪、抗弯强度,来“钉住”滑坡体,平衡其下滑力。

2.土拱效应:合理的桩间距、嵌入岩体的深度,可以使桩体产生“土拱效应”,将土压力有效地传递到桩身上。

(二) 在湿陷性黄土高填路基中的具体应用:

1.应用场景:

1.1 治理性加固:当勘察发现路基依托于天然的不稳定古滑坡或高陡黄土边坡时,或施工、运营期间出现失稳征兆(如裂缝、位移)后,抗滑桩是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理和抢险措施。

1.2 预防性加固:在填方高度极大、稳定性安全系数不足时,设计阶段就会在坡脚或潜在滑面附近预先设置。

1.3 解决湿陷性问题:

1)湿陷性黄土遇水后强度暴跌,缺少防护黄土流失严重,是诱发滑坡的主因。抗滑桩提供了不依赖于土体自身强度的、可靠的刚性支挡,直接从力学上切断滑坡发生的路径。

2)布设形式:

① 单排桩:用于滑坡推力较小的情况。

② 排桩式抗滑桩(多排桩)、抗滑桩板墙(桩间加挡板):用于推力较大或需要防护坡面的情况。③ 锚索抗滑桩:在桩顶施加预应力锚索,形成“桩-锚”体系,可大幅提高单桩的抗滑能力,用于治理大型滑坡。

(三)优势与特点:

1.优点:抗滑能力强、效果可靠、作用明确、属“治理性”的重点加固。

2.缺点:造价高、施工复杂、周期较长、对原地层有一定扰动。

第三部分:协同应用 —— “刚柔并济,标本兼治”

在实际工程中,尤其是在极高、极陡或地质条件极差的填方路段,常常将二者结合使用,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

(四)典型的协同应用模式:

1. “主防”与“主扛”的配合:

1)土工格栅作为“主防”(柔性加筋),在整个填方体内部大面积地提高土体的“体质”和“自稳能力”,属于面域加固,旨在预防问题的发生。

2) 抗滑桩作为“主扛”(刚性支挡),在关键薄弱部位提供集中的、强大的抗滑力,属于点线加固,用于解决已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重大问题。

2. 分期实施的策略:

1)填筑期:全程使用土工格栅进行经济有效的预防性加筋,力求避免滑坡的发生。

2 ) 运营期或险情期:如果后期因极端情况出现整体失稳风险,则在关键部位增设抗滑桩进行强力支挡。之前的加筋层为增设抗滑桩提供了更稳定的施工条件和时间窗口。

3. 协同工作机制:

1)内部的格栅加筋体改善了土体的力学性能,可以将部分滑坡推力更有效地传递给抗滑桩。

2 )滑桩提供了坚强的后方支点,确保了内部加筋土体大范围的稳定,防止其发生整体滑移。

3) 二者共同工作,形成了一个“深部有刚性支挡、内部有柔性加筋”的多重安全防护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工程的稳定可靠性和安全冗余度。

总结与展望

技术措施 核心机理 角色定位 适用场景 特点

土工格栅 加筋、扩散荷载 “柔性加筋” (主防) 填筑过程中预防性的大面积加固 施工快、性价比高、全面增强

抗滑桩 抗滑移、支挡 “刚性支挡” (主扛) 治理性的局部强力支挡,用于不稳定边坡或抢险 效果强、造价高、重点突破

结论: 兰永临高速项目位于临夏州东乡县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沟壑纵横,沟梁相间,连绵不断,主要地貌以高山及沟壑陡崖峭壁为主。在湿陷性黄土高填路基工程中,土工格栅和抗滑桩的应用绝非简单的技术选型,而是一种系统的设计哲学。随着新材料(如高性能复合材料格栅)和新工艺(如机械化快速成桩技术)的发展,这一“刚柔并济”的组合将在更复杂的地质条件应用。它们代表了“主动防护”与“被动支挡”、“柔性”与“刚性”的完美结合。高填路基的稳定,始终是工程施工和运行期的重大危险源,在兰永临项目建设中应用土工格栅作为“主防”、 抗滑桩作为“主扛”,有效解决高填路基稳定性(滑坡)和沉降、不均匀变形难题,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施工安全和运行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工格栅和抗滑桩这两种关键技术,在湿陷性黄土高填方路基工程中的应用,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加安全、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郝建波.土工格栅在V字型高填方路基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7):246

[2]刘红杰,李正华,高永红.锦屏水电站高填方路基中土工格栅的应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12-13.

[3]耿敏.土工格栅加筋高填方路堤变形与稳定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