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王妮 王庚 王超 王环 李相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 国网酒泉供电公司 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张家界工务段
引言
电力系统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安全稳定事关国计民生。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用电需求的激增以及管理模式的深度调整,电力安全监督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在面对新技术新场景时逐渐暴露出监督滞后、信息孤岛和责任分散等问题。在政策层面,国家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明确企业主体责任与监管协同责任,推动从事后问责向事前预警转型。在行业实践中,智能巡检、在线监测、远程集控等技术已逐步应用于电力运行监控与事故预警领域。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监督流程尚未实现全环节覆盖,监督手段智能化水平偏低,基层人员能力与复杂系统不匹配的问题依然突出。面对信息化与电气化融合的加速,如何在制度保障、技术支撑与人员保障三方面系统构建科学、高效的电力安全监督体系,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实现电力企业转型升级和本质安全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一、电力安全监督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一)多元风险叠加加剧安全压力
当前,电力系统运行环境愈发复杂,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带来电网负荷波动性增大、频率稳定性下降等新型风险。同时,部分输变电设备老旧、运行年限超限,存在隐患积聚的趋势。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负荷增长迅速,调度运行压力持续上升,事故链条呈现出关联性与非线性增强的特征。高温、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也进一步考验着电力系统安全韧性。
(二)监督机制碎片化制约治理效能
电力企业内部存在监督主体不清、职责交叉、流程不统一等问题,造成安全管理落实难、考核标准分化,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尤其在集团化、多元化经营背景下,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存在信息分散、标准不一、协调机制缺位等问题,难以实现风险的系统识别与全过程防控。此外,部分基层单位仍依赖人工检查、纸质记录等传统手段,缺乏数据支撑与智能分析能力,影响监督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三)人才短缺与意识淡化影响监督质量
随着智能化系统与复杂技术不断引入,传统安全管理人员面临知识更新缓慢、操作技能不足的困境。部分基层岗位因专业能力不足、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导致隐患识别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偏弱。同时,在部分单位中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现象,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形成了监督流于表面、执行力不强的局面。
二、新形势下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与制度体系建设
电力安全监督应立足全过程管理思维,制定系统化、可量化的安全监管制度。建议建立以“责任落实+风险分级+过程控制+考核闭环”为主线的监督标准框架,推动企业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责任体系。加强对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储能等新领域的制度覆盖,确保制度适应性与前瞻性。在监督实践中,应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动态修订标准,增强制度对新技术、新场景的指导效力。
(二)推动智能化监督手段的深度融合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风险监测与预警平台。推广在线监测设备、智能摄像系统、AI 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电力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与异常识别。建设企业级安全数据中心,整合运维数据、安全日志、环境参数等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潜在风险演化规律,提前进行干预。应用数字孪生、模拟仿真技术辅助安全培训与故障预测,推动安全监督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三)强化应急处置机制与实战能力训练
电力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关联性强的特点,必须构建多层级、全流程的应急响应体系。建立涵盖预警、联动、响应、恢复全过程的标准化应急预案体系,定期开展多场景、跨区域的演练活动,提升协同响应能力。强化调度指挥中心、基层班组的实战能力建设,推动信息、物资、队伍“三同步”应急准备机制落地。可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开展沉浸式应急培训,增强员工事故处理的应急判断与操作熟练度。
三、电力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支撑(一)加强监督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安全监督工作的核心在于人员。应建立“选、育、用、管”一体化的安全监督人才机制,加快培育复合型技术监督人员。鼓励高素质电力工程人员向监督岗位转型,推动监督队伍向“懂技术、会分析、能管理”方向发展。建立安全绩效与岗位晋升挂钩的激励机制,强化监督岗位的职业吸引力。鼓励骨干人员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技术研讨与技能竞赛,全面提升监督能力水平。
(二)推动监督与业务的融合协同机制
安全监督不能游离于生产管理体系之外,而应深度嵌入企业业务流程。建立“监督+业务”联动机制,将监督意见、风险提示与计划、运行、检修等业务环节无缝对接,实现安全与效益协同共促。推动监督部门参与重大工程论证、技术方案评审与采购招标等关键节点,确保安全要求从源头融入工程建设与设备选型。通过制度化机制保障监督建议的反馈与落实,形成闭环治理格局。
(三)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与责任导向机制
安全文化是推动监督制度落地的深层支撑。电力企业应以“零容忍、全覆盖、常态化”为核心理念,构建“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监督”的组织氛围。通过设立安全文化墙、安全积分激励、安全月主题活动等方式,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在管理层面,实施“一把手工程”,将安全监督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与绩效考核,建立从上至下的责任传导机制。以文化认同与制度规范并举,提升监督管理的内生动力。
结论
在新形势下,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运行的基本保障,更是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通过全面梳理当前电力企业面临的安全管理困境,本文提出以制度规范、技术创新和人才建设为抓手,重塑监督管理体系的多维路径。研究表明,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基础,智能化技术手段是关键,而高素质人员队伍则是保障。要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型,必须推动监督方式从“事后审查”向“全过程嵌入”升级,强化各层级责任落实与绩效考核联动机制。同时,要高度重视基层单位的执行能力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督数据的实时整合与动态分析,提高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力与处置效率。未来,电力企业应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科研机构的协同联动,探索形成标准统一、管理闭环、技术支撑有力的现代化监督管理模式,为构建安全、绿色、稳定的电力体系提供坚实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雪平.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措施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2):230-232.
[2] 金陶哲.电力系统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策略分析[J].电工技术,2024(S2):399-401.
[3] 陆思宇.试论电力安全监察管理的现状[J].葡萄酒,2024(15):0173-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