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五育并举”与“学科融合”的 实践路径
谢佩璇
汕头市龙湖区东升小学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浪潮中,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热词,其导向作用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五育并举”作为全面发展素 对培养新时代综合性人才意义非凡。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 理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任。深入探究核 育并举 与“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 不仅能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更能全方位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及劳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一、优化教学目标,融入“五育”元素
1.德育目标的深度挖掘
部编版教材中,《司马光》通过讲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传递出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教学时,可设计分层德育目标: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理解“遇到困难不慌张”;中年级鼓励学生模仿“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高年级则延伸至“在集体中勇于承担责任”。在分析司马光的行为时,可结合生活实例,如“同桌打翻水杯时该如何处理”,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德育内涵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此外,还可组织“班级小英雄”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在讲述与倾听中深化对勇敢、智慧等品质的理解。
2.智育目标的精准定位
《富饶的西沙群岛》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海岛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教学中,智育目标可细化为:一是掌握“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等描写景物的词语,能结合语境理解含义;二是学习“总分总”的文章结构,能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三是模仿课文的句式(如“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进行造句练习。为达成目标,可采用“词语归类表”“段落结构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课后布置“我的家乡一角”片段写作,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3.体育目标的巧妙关联
《操场上》列举了“打球、跑步、跳高”等体育活动。教学时,可将体育目标分解为:认识10 个与体育相关的生字(如“操、跑、跳”);能说出 3 种体育活动的规则(如跑步时不能抢道);课后参与至少1 项体育活动并记录感受。课堂上,可设计“体育词语接龙”游戏,将生字学习与运动常识结合;播放不同体育项目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画面。通过“语文+体育”的联动,让学生在识字学文的同时,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4.美育目标的有机渗透
《四季之美》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四季的独特韵味。美育目标可设定为:感受“黎明的鱼肚白”“傍晚的点点归鸦”等画面的视觉美;体会“簌簌的雪声”“虫鸣的音乐会”等描写的听觉美;尝试用绘画或短句再现文中的美景。教学中,可配合轻音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展示不同季节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进行赏析。课后开展“最美校园角落”摄影配文活动,让学生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
5.劳动教育目标的适时融入
《田家四季歌》描绘了农民“播种、插秧、打谷”等劳动场景。劳动教育目标可设定为: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与对应的劳动环节;体会“身体虽累心里甜”的劳动喜悦;参与班级“小菜园”的种植或采摘劳动。教学时,可邀请农民家长录制劳动讲解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劳动的艰辛;制作“四季劳动日历”,标注每个季节的典型农活。通过“读劳动文、看劳动景、做劳动事”,让学生建立对劳动的正确认知。[2]
二、整合教学内容,体现“五育”融
1.挖掘教材中的“五育”素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德育与多育融合的典型文本。教学中,可构建“一主多辅”的内容体系:以“乐于助人”的德育主题为主线,串联“诗歌韵律”(智育)、“雷锋画像创作”(美育)、“帮同学做一件事”(劳动教育)等辅助内容。具体操作时,先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智育);再结合插图讲述雷锋冒雨送大娘的故事(德育);然后让学生用彩笔绘制“我心中的雷锋”(美育);最后布置“爱心任务卡”,记录一周内的助人行为(劳动教育)。通过多维度挖掘,使单一文本成为“五育”融合的载体。
2.引入课外资源,丰富“五育”内涵
在“环保”主题教学中,可构建“三维资源库”:文字资源(《环保小卫士》科普短文、环保倡议书范文)、视听资源(《地球脉动》中的生态片段、环保公益广告)、实践资源(社区垃圾分类点、校园废旧物品回收站)。教学时,先让学生阅读短文了解环保知识(智育);再讨论公益广告中的标语设计(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语言美,美育);然后分组撰写班级环保公约(德育);最后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实践(劳动教育)。通过多元化资源的引入,让“环保”主题的学习超越语文课本,延伸至生活实践。
3.开展主题式教学,强化“五育”融合
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可设计为期两周的系列活动:第一阶段“品诗词之韵”,学习《元日》《清明》等古诗,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智育),感受“孝亲敬老” “缅怀先烈”的文化内涵(德育);第二阶段“赏工艺之美”,欣赏剪纸、风筝等传统工艺品,用文字描述其图案与寓意(美育);第三阶段“传技艺之魂”,学跳传统民俗舞蹈“英歌舞”,通过肢体动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与力量(体育);动手制作简易灯笼或中国结(劳动教育)。最后举办“传统文化博览会”,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并进行解说。通过主题式整合,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五育”的协同发展。[3]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五育”发展
1.情境教学法,激发“五育”兴趣
教学《曹冲称象》时,可创设“古代科学实验室”情境:学生分组扮演“大臣”“侍卫”“曹冲”等角色,还原称象的过程。德育上,引导学生学习曹冲“不盲从他人、勇于创新”的品质;智育上,分析“等量替换”的科学原理,并用自己的话解释称象步骤;劳动教育上,学生动手用橡皮泥制作“大象”和“石头”模型;体育上,设计“搬运模拟石头”的接力游戏;美育上,绘制称象场景的连环画。通过多感官参与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
2.合作学习法,培养“五育”能力
学习《陶罐和铁罐》时,采用“4 人小组合作”模式:角色组负责分角色朗读,体会陶罐的谦虚与铁罐的傲慢(德育、智育);分析组负责提炼故事寓意,并用思维导图呈现(智育);表演组将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设计道具和动作(美育、劳动教育);评价组对各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德育)。小组汇报时,要求全员参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在不同角色中提升综合素养。
3.项目式学习法,提升“五育”素养
以“家乡美食”为项目主题,开展为期三周的学习:第一周“寻美食”,学生走访家乡的餐馆、菜市场,用文字或照片记录发现(智育、体育);第二周“品美食”,采访厨师或长辈,记录美食的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故事(德育、智育);第三周“创美食”,小组合作撰写《家乡美食手册》,包含recipes(食谱)、文化故事、手绘插图(美育、劳动教育)。项目成果展示会上,学生介绍手册内容并分享合作心得。通过真实项目的驱动,实现“五育”素养的综合提升。[4]
四、开展实践活动,落实“五育”并举
1.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我爱古诗词”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积累阶段,学生收集不同主题的古诗词(如爱国、思乡),制作“诗词卡片”(智育);展示阶段,举办“诗词朗诵会”,要求配乐朗诵并解读诗意(美育、德育);创作阶段,模仿古诗的格式写“校园生活小诗”(智育)。活动中,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评委、场地布置员(劳动教育),在站立、走动的过程中也达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通过系列化的实践,让学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提升多方面能力。
2.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节中,可设计“语文+五育”特色板块:“书法展”要求书写课本中的名言警句(智育、美育);“课本剧大赛”选取《狼牙山五壮士》等红色课文,学生在排练中体会英雄精神(德育、美育);“图书漂流”活动中,学生给书籍撰写推荐语,整理分类图书(智育、劳动教育)。活动期间,设置“文化知识问答”闯关游戏,获胜者可参与拔河等体育项目(体育)。通过校园活动的渗透,让“五育”融合落地生根。
3.社会实践活动
“博物馆研学”活动可设计多维任务:参观时,用笔记本记录文物的名称、年代和用途(智育);听讲解时,思考文物所反映的古代生活与科技(德育、智育);选择一件文物,用绘画或文字描述其造型美(美育);参与博物馆的“文物清洁”体验活动(劳动教育);研学途中,步行参观不同展厅,记录步数(体育)。活动后,撰写《博物馆研学日记》,分享收获。通过走出校园的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践行“五育”要求。[5]
五、完善教学评价,助力“五育”融合
1.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设计“五育成长档案袋”,包含:智育维度(课堂发言记录、作业等级、无纸化测试);德育维度(同学互评表、助人事件记录、班级公约遵守情况);体育维度(体育活动参与次数、体质测试成绩、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美育维度(绘画作品、朗诵视频、手工制作);劳动教育维度(劳动任务完成情况、劳动心得、家务劳动记录)。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采用“星级+评语”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例如,对一幅绘画作品的评价,不仅看技巧(美育),还要看是否体现积极主题(德育)。
2.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花的学校》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预习时,检查学生的生字预习本(智育);课堂讨论中,记录学生是否主动分享观点(德育);小组合作绘画“花的学校”时,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美育、劳动教育);课后观察学生是否主动照料教室的花草(劳动教育)。每节课后,用“评价小贴纸”及时反馈,如“积极思考星”“合作之星”等,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3.实施发展性评价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能正确朗读课文(智育)、按时完成值日(劳动教育)就给予肯定;对中等生,要求能复述课文大意(智育)、主动帮助同学(德育);对优等生,鼓励他们尝试改编课文(智育、美育)、组织小组活动(德育)。每个月末,进行“进步之星”评选,重点表彰有明显提升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五育”融合教学,需通过优化目标、整合内容、创新方法、开展活动、完善评价等路径,实现“五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实践中,要注重挖掘文本的多元价值,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让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育品德、增智慧、强体质、赏美丑、爱劳动”。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渗透、协同增效,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教师对“五育”融合的理解停留在形式层面,缺乏深度设计;城乡学校在实践资源上存在差异,农村学校的课外资源相对匮乏;评价体系的操作性有待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记录较为繁琐。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加强教师培训,通过案例研讨、名师示范等方式提升融合教学能力;开发本土化资源包,如农村学校可聚焦“田园文化”设计活动;简化评价工具,利用电子表格、手机APP等技术手段记录学生表现。
总之,小学语文“五育”融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唯有将“五育并举”理念融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既掌握知识,又具备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高乃松,胡贺.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J].小学语文,2024,(06):75-80.
[2]曾美玲.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美育教学的创新路径[J].文理导航,2025,(10):22-24.
[3]魏世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世界儿童,2024,(11):0004-0006.
[4] 吴玉莲.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路径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4,(16):70-72.
[5]赵德宏,王艳.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与语文学科协同教学的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5,(14):54-56.课题项目:本文系汕头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4 年课题《“五育并举”视域下“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GHB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