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人照护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参与普惠性安宁疗护体系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

作者

付丹丹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610066

一、引言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死亡逐渐被医学话语遮蔽,加之我国 “重生轻死”传统价值观与孝道实践的影响,终末期病患家属常选择 “过度医疗”,既加剧病患痛苦,又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1 年全球超 5680 万人需安宁疗护服务,仅 12% 能获得服务;我国每年约 750 万人死亡,其中 80% (约 600 万人)需临终关怀,但实际服务覆盖率不足 3% ,且多集中于一线城市 [2-3]。安宁疗护作为维护终末期生命尊严的关键服务,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病患提供身体照料、心理疏导、精神关怀等服务,帮助控制痛苦症状,提升生命质量 [4]。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十四五” 国民健康规划》等政策,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但受财政资源有限、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服务仍面临 “体量小、分布不均” 的困境。如何在 “低成本” 前提下实现 “广覆盖”,成为构建普惠性安宁疗护体系的核心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简称 “医务社工”)兼具医学知识与社会工作专业素养,既是专业医护人员与病患家庭的桥梁,又能整合多方资源、提供全人照护服务 [5]。本文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参与普惠性安宁疗护体系的专业优势与实践困境,提出优化策略,为推动安宁疗护普惠化发展提供思路。

二、医务社会工作介入普惠性安宁疗护的困境(一)微观层面:文化适应与理念冲突。

1.生死观念与伦理矛盾。我国 “回避死亡” 的传统观念与生死教育缺失,导致病患及家属在 “积极救治” 与 “安宁疗护” 间难以抉择;同时,医务社工 “案主自决” 理念与传统 “差序格局” 血亲伦理冲突;2.情感表达内敛化。传统家庭文化中情感表达含蓄,病患与家属极少沟通真实需求,形成 “双向保护” 却留下遗憾。

(二)中观层面:资源配置与专业支持不足

1.经济付出与收益失衡。安宁疗护服务难以量化评估,部分项目无明确收费标准,导致 “劳动价值与收费不匹配”;2 专业指导与心理支持缺失。医护资源紧缺导致医务社工难以获得持续专业指导。

(三)宏观层面:制度保障与跨部门协作薄弱

1.专业标准与医保覆盖不足。医务社工参与安宁疗护的职责、流程缺乏明确标准,服务质量难以统一;医保制度对安宁疗护项目的报销范围界定模糊 [6];2.跨部门协作壁垒。医院、社区、民政等部门间缺乏有效联动。

三、优化医务社会工作参与普惠性安宁疗护的策略

(一)微观层面:加强理念引导与文化适配

1.推进生死教育普及。通过社区讲座、媒体宣传等方式传播科学生死观,消除 “死亡禁忌”;在学校、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理念教育,提升公众认知 [7];2.实现伦理与文化融合。尊重传统家庭伦理,在 “案主自决” 基础上鼓励家属参与决策,通过家庭会议等形式促进病患与家属沟通,减少 “双向保护” 遗憾 [8]。

(二)中观层面:优化资源配置与专业支持

1.建立多元筹资与补贴机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财政补贴弥补安宁疗护服务收益缺口;引入市场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 “政府 + 市场” 协同筹资模式 ;2.完善专业支持体系。构建 “医护 — 社工” 协作机制,如定期开展联合培训、设立专项指导岗位;为社工建立心理督导制度,通过定期督导、同伴支持缓解情感耗竭 [9]。

(三)宏观层面:强化制度保障与跨部门协作

1.健全标准与医保制度。明确医务社工参与安宁疗护的职责、流程与考核标准;扩大医保覆盖范围,细化安宁疗护项目报销目录,如将心理疏导、哀伤辅导纳入报销 ;2.推动跨部门协同。建立政府牵头的 “卫生 — 民政 — 社区” 联动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设立专项协调岗位,打破机构壁垒,确保服务连续性 [10]。

四、结语

普惠性安宁疗护体系的构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终末期生命尊严的重要举措。医务社会工作凭借全人照护理念与专业能力,在制度整合、服务供给层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其介入仍需突破文化、资源、制度多重困境。未来需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推动安宁疗护与本土文化适配、与制度体系融合,最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性安宁疗护模式,实现 “生死两相安”。

参考文献:

[1] 刘谦,申林灵,秦苑。由死亡范式演进看中国安宁疗护问题 [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 215-221,228.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EB/OL]. (2017-02-21).http://www.nhc.gov.cn/yzygj/s3593/201702/88b4c10220c5474d905eeb43b272d24f.shtml.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宁疗护中心管理规范(试行)[EB/OL]. (2017-02-21).http://www.nhc.gov.cn/yzygj/s3593/201702/88b4c10220c5474d905eeb43b272d24f.shtml.

[4] 国 务 院 办 公 厅 . “ 十 四 五 ” 国 民 健 康 规 划 [EB/OL]. (2022-04-27).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95039.htm.

[5] 程瑜,崔昌杰.全人照护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参与构建普惠性安宁疗护体系的专业优势研究 [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24,24 (3):1-11.

[6] 周英华,李俏.安宁疗护实践中伦理困境的探讨 [J]. 医学与哲学,2022 (5):34-39.

[7] 林君忆,陈芷谦,郭巧红.论以专业照护为依托的多维安宁疗护模式 [J]. 医学与哲学,2022 (1): 38-41.

[8] 胡哲豪.安宁疗护政策在欧美及亚洲国家 (地区) 的实践和研究综述 [J]. 人口与发展,2019 (6): 117-124.

[9] 饶梦,卢玉林,杨丹,等.社区医护人员实施居家安宁疗护促进及阻碍因素的质性研究 [J]. 护理学杂志,2023 (1): 104-107.

[10] 王蒙蒙,徐天梦,岳鹏.我国现行安宁疗护的相关政策梳理、挑战与建议 [J]. 医学与哲学,2020 (14):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