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作者

何彩花

广东省雷州市覃斗镇中心小学 单位邮编:524254

前言:当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首要目标,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而想要实现该目标,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期间不但要为学生传播知识,还应有意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感受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自身产生的深远影响。基于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考、工整书写、条理表达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下解脱出来,使其在教师引导下,朝着正确方向迈进,更快地形成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一、恰当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更快地消化、吸收和运用知识具有积极影响,而语文学习习惯包含诸多因素,其中思考习惯的形成可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使其真正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以往教师授课时习惯采用单向知识传输教学模式,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下,很少会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究,容易产生思维固化[1]。为此,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围绕教材内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实况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恰当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且敢于提出质疑的习惯。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四课《自相矛盾》为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用心分析教材内容,明确其中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知识,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引导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推动其学科核心素养良好发展。为此,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1)文中卖矛和盾的人是如何描述自己的商品的?其中具有怎样的矛盾点?(2)文章以‘其人弗能应也’这几个字作为结尾,作者为何不详细地描写卖者的反应?这样写的目的有哪些?(3)若你是卖家,在发现自身的说辞存在矛盾,又想要突出卖品的优势,你会如何表达?(4)生活中有人表示‘我从不说谎,但善意的谎话除外’这句话是否存在矛盾?围绕本篇文章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看法。”问题提出后,学生可阅读教材内容,边阅读边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能力,长此以往可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呈现优秀书写作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的习惯

书写工整是小学生必须具有的一种习惯,文字往往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而教师不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家,但需要学生将字写得工整、端正且干净,使其养成良好书写习惯,让学生形成做事细心且全神贯注的能力[2]。尤其是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教师应从小帮助学生养成稳定的书写心态,使其从良好的书写习惯中得到收获和成长。为此,教师可将优秀的书写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其形成文化自信,并激发书写热情。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祖父的园子》为例,本节课需要学生会写“樱、瞎、瓢”等汉字,进行汉字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呈现出我国书法大家的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赵孟頫的《洛神赋》等,让学生了解到汉字是我国独有的语言文字,使其体会到汉字的魅力,为接下来的书法练习奠定坚实基础。随后,教师为学生讲解工整书写的方法,规范学生的握笔习惯及书写姿势。如练习书写“瞎”这个字时,教师先介绍书写时笔画的顺序并做好示范,接着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在此期间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在书写“横折”时,让学生从左上方向右下方轻入纸面,以一段短小的斜线为起点,向右平稳的运笔,确保书写的规范性和美感。

三、实施读写融合教学,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科目,需要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而写作能力提升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使其做好笔记,将阅读到的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中,后续熟练运用知识进行表达,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有效路径,避免学生写作时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且锻炼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3]。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慈母情深》为例,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组织群文阅读活动,融入《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文章,阅读过程中教师可设计问题:“三篇文章描写父母之爱时存在哪些特点?文章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是什么?三篇文章在写作手法及情感表达方面具有哪些异同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将其中优美词句摘抄下来。随后,教师可组织以读促写活动,引导学生以“父母之爱”为话题,使用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和写作方法进行作文创作。写作完成后在小组中相互批改,找出描写优秀的地方且指出需要改进之处,让学生主动积累优秀词汇,为其后续创作出更多高质量文章奠定坚实基础。

四、组织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等特点,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加强学生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使其视线被牢牢吸引,逐渐形成专心倾听的意识,使其充分掌握重难点知识,推动学习效率明显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圆明园的毁灭》为例,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新课导入期间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教学情境,通过观看视频内容学生会发现圆明园毁灭之前的壮观景象及毁灭后的破败,从中建立起保护祖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志向,形成对早日实现中国梦刻苦学习的斗志。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将文章创编成情景剧,其中可包括圆明园的守卫者、附近百姓和侵略者等,将文本内容生动呈现出来。为此,学生之间应进行交流和互动,积极表达自身想法和观点,让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还可在其中为扮演者设计动作和表情,让表演更加饱满、人物越发鲜活。情景剧设计完成后在小组中分配好角色,用心揣摩人物的形象特点,且在组内排练,不断优化情景剧内容。一段时间后,让各组依次到讲台前表演,随后师生投票选出“最佳表演小组”,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使其感受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知识获取产生的积极影响,日常学习中主动约束自身行为。

结论:总而言之,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积累语言文字、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均有着积极影响。但教师应意识到, 想要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任务,其需要一个长时间坚持的过程 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渗透良好学习习惯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使其 学习态度,并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后续熟练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以此促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意识,且为其今后学习其他课程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闫虹.让良好的习惯伴随学生一生——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家长,2024,(21):4-6.

[2]于雪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五字秘诀[J].山东教育,2023,(31):57-58.

[3]左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初探[J].学周刊,2022,(28):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