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

王婷婷

长春市第八中学 133002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学习任务群,为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新方向。整本书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改变了以往单篇阅读教学的局限性,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学生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更倾向于碎片化知识学习,对整本书阅读兴趣不高,难以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因此,探索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创新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其中推荐的《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涵盖丰富的文化知识、精妙的语言艺术以及复杂深刻的人物关系与社会图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能积累大量古典文学词汇、语句,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又能通过对书中人物命运、家族兴衰的剖析,锻炼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与逻辑性。同时,在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服饰、建筑等时,学生能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得到熏陶,从作品的文学描写、艺术手法运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业压力较大,时间碎片化严重,容易陷入浅层次、快餐式阅读。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一部作品,需要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制定阅读计划并坚持执行。例如阅读《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学生需分阶段设定阅读目标,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沉浸其中,逐渐养成定时、定量阅读的习惯。长期坚持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克服浮躁心理,静下心来深入文本,形成深度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整本书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效果显著。整本书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多元的主题和丰富的情节线索。如在阅读人教版推荐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时,学生需要梳理作者的理论观点、论证逻辑,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这一过程促使学生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从零散的文本信息中提炼出核心要点,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对于书中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学生还会进行批判性思考,权衡不同观点的利弊,从而提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与批判性,为其未来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有力的思维支撑。

二、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做好阅读规划

科学的阅读规划需实现教材单元与整本书的深度联动。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选编了《沁园春・长沙》《百合花》等文本,可同步规划《艾青诗选》的阅读: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拓展阅读《向太阳》,让学生体会艾青诗歌中“苦难与光明”的主题演变;单元结束后,组织“青春与时代”的跨文本讨论,将教材中的青春叙事与诗歌中的时代精神相勾连。针对《三国演义》这类长篇作品,可采用“三阶段推进法”:第一阶段(1-2 周)聚焦“群雄逐鹿”,结合教材中《鸿门宴》的人物刻画方法,分析曹操、刘备的性格特质;第二阶段(3-4 周)围绕“三分天下”,对比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战略描写;第三阶段(5-6 周)探讨“兴亡启示”,关联必修下册“史论”单元的议论文写作。同时指导学生制作“阅读日历”,标注每日阅读进度、重点章节和思考问题,确保阅读有节奏、有目标。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不同体裁的整本书需匹配差异化的阅读策略。文学类作品侧重情感体验与艺术鉴赏:阅读《边城》时,教授“批注三法”——在景物描写处标注感官体验(如“溪边白塔在月光下像玉砌的”旁注“清冷意境暗示翠翠的孤独”),在人物对话处分析潜台词(如“翠翠,莫坐热石头上”旁注“爷爷的慈爱与担忧”),在情节转折处预测发展走向。学术类著作则需侧重逻辑梳理:阅读《西方美学史》时,指导学生用“概念图谱法”,以“崇高”“优美”等核心概念为节点,连接不同美学家的观点、例证及相互关系。针对《红楼梦》这类百科全书式作品,可采用“专题研读法”:设置“诗词与人物命运”“饮食文化与家族地位”等专题,引导学生运用“跨章节勾连”技巧,从分散的描写中提炼规律。比较阅读也是重要方法,将《呐喊》与《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对比,分析鲁迅对国民性思考的深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

通过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效果。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在阅读《雷雨》后,让学生分组排练并表演剧中片段,亲身体验剧中人物情感冲突,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与作品主题。举办专题研讨活动,如围绕《论语》中“仁”的思想开展研讨,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从不同角度解读“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交流碰撞中深化对经典著作的理解。还可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收获、感悟,展示阅读成果,如制作读书手抄报、撰写读书心得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增强学生阅读成就感。

三、总结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意义重大。通过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如做好阅读规划、加强方法指导、开展多样化活动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其良好阅读习惯与思维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整本书阅读创造更有利条件。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线上阅读平台、数字资源库等,丰富整本书阅读教学形式与内容,推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迈向新高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晓云.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5,(24):48-50.

[2] 关曼玲.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 高考,2025,(02):96-99.

[3] 郭飞燕. 新课标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J]. 学园,2024,17(33):30-32.

[4]范秋雯.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高考,2024,(2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