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学教学中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李建

惠来县慈云世铿中学 515239

引言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灵魂,涵盖抽象、推理、建模、运算、数据分析及创新等多维能力。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认知转折期,其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不仅关乎学科成绩,更影响未来科学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然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引导、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制约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本研究立足教学实践,旨在探索系统化、可操作的培养策略,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回顾

数学思维能力作为个体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抽 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核心心智能力,其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林 与初中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型的关键期特征相呼应, 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特殊性,表现为初期需要直观支撑、后 国际教育界如美国NCTM 强调过程性标准,日本注重课题学习,国内学 识显性化等策略,但现有研究在初中生系统性培养方案特别是家校协同路径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2.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挑战

2.1 双基导向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思维发展困境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度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以教师讲授、例题示范和模仿练习为主的固化模式。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体系割裂为孤立知识点 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系统渗透,导致学生对概念生成背景、定理证明逻辑缺乏 维能力的普遍薄弱:在概念层面混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等核心概念; 断裂 在应用层面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更缺乏对解题策略的反思优化能力。这种教学现状 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化,以及直观几何向演绎推理的过渡发展。

2.2 影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制约系统。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来看,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思维培养的具体目标缺乏清晰认知,在日常教学中未能有效设计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同时在评价方式上过分依赖标准化测试结果。就学生个体发展而言,其思维水平受到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阶段的客观限制,加之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有待提升,以及过分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思维过程的学习动机偏差。在教育教学环境方面,大班额教学现状制约了个性化指导的实施效果,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分数导向倾向阻碍了思维过程的交流探讨,而社会普遍推崇解题速度和准确度的评价标准,也在客观上压缩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必要时间。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当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挑战。

3.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与实施

3.1 综合性教学策略的设计原则

综合性教学策略的设计应当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导向。在策略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其成为思维活动的主导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其次要强调思维过程的显性化呈现,系统关注从假设提出、实践验证到优化调整的完整认知链条,使思维轨迹清晰可见。最后需坚持整体性视角,将思维培养有机渗透到知识传授、问题解决、课堂互动以及学业评价等教学全环节。以一次函数教学为例,可采用递进式教学设计:从生活场景中提取变量关系,通过数据可视化感知函数图像特征,进而概括解析式的共性规律,最终深入理解系数与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阶梯式培养,又确保了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建构。

3.2 课堂互动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场所,应当充分发挥互动探究的关键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探讨负数平方根的存在性或者寻找梯形面积的等分线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深度思考。同时需要重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针对测量校园不规则区域面积等实际问题,经历从方案制定、工具选用到数据处理的完整过程,在团队协作与观点交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建模能力。此外还应注重数学表达的规范化训练,鼓励学生系统阐述解题思路,理性评价不同观点,客观比较方法优劣,从而促进思维过程的外化和完善。在几何定理教学中,采用观察发现、形成猜想、严格证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合作论证中体会数学发现的逻辑之美。

3.3 家庭与学校合作的促进作用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对于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价值。学校层面可通过多种途径深化家校合作:定期举办家长教育讲座,系统阐述数学思维培养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帮助家长转变过度关注考试成绩的固有观念;精心设计亲子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家庭日常开支的统筹规划或旅行路线的优化设计,促使家长在生活场景中观察并引导孩子的分析推理过程;搭建家校互动交流平台,及时展示课堂中的探究案例和学生思维成果,为家长提供如何通过启发性提问促进孩子深度思考的专业指导。教师在日常沟通中应着重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思维品质方面的具体进步,包括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严密性等维度的发展情况,避免简单通报考试分数。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衔接,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成长环境。

结束语

本研究立足于初中生认知发展的关键转折期,针对当前数学教学中过度强化"双基"训练导致思维培养弱化的现实困境,系统剖析了教学方式碎片化、评价标准单一化及家校协同缺位等多维制约因素。基于认知发展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以阶梯式教学框架优化思维训练路径、以深度探究活动激活高阶思维品质、以家校协同机制拓展思维发展空间的综合培养策略。实践表明,通过重构课堂互动模式实现思维过程显性化,结合生活化情境促进数学建模能力迁移,并依托家校共育深化思维习惯养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与创新应用能力。本研究成果为破解"知识灌输"与"思维培养"的失衡难题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对推动数学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具有理论启示与教学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云.“做数学”教学模式下提高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5,(10):158-160.

[2]唐宁辰.深度学习下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4.

[3]徐鑫.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