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浪潮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对其心理健康的塑造及实践路径
吴小菊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湖小学226010
引言
随着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全社会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小学生群体作为阅读推广的重要对象,其课外阅读情况备受关注。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心理品质尚未成熟,亟需科学的引导与培育。课外阅读以其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不仅能拓展小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然而,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中,仍存在阅读内容选择不当、阅读指导缺失、家庭阅读氛围薄弱等问题,制约了课外阅读对心理健康塑造价值的发挥。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对其心理健康的塑造价值
(一)助力自我认知发展形成积极自我概念
优质的课外阅读文本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形象与成长故事,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书中人物的经历与自身进行对比、联想。通过感受书中人物的优点与不足、成长与蜕变,小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力优势与待改进之处,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同时,书中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与奋斗故事,能给予小学生心理暗示与精神激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形成“我能行”“我可以变得更好”的积极自我概念,为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促进情绪健康
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因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矛盾等产生焦虑、烦躁、自卑等负面情绪。课外阅读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与“情绪学习”的窗口,在阅读故事类、散文类等文本时,小学生会跟随情节发展体验不同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感动等,这一过程能帮助其释放自身积压的负面情绪,实现情绪的疏导与缓解。此外,通过阅读书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情绪调节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能学习到科学的情绪管理技巧,逐步提升自身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减少负面情绪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促进情绪健康。
(三)增强人际交往意识培养良好社交心理
许多课外阅读文本涉及人际交往的内容,如友情、亲情、团队合作等主题,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了解不同场景下的人际交往规则与沟通方式,理解他人的想法与感受。通过感受书中人物之间的互动与情感联结,小学生会逐渐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学会尊重、理解、包容他人,培养同理心与合作意识。这些认知与品质的形成,能帮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与同学、老师、家人相处,减少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形成良好的社交心理,避免因社交障碍引发的心理问题。
二、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内容选择不当偏离心理健康导向
部分家长与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过度关注知识传授与成绩提升,倾向于推荐教辅类、学科类书籍,忽视了文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有些小学生受网络碎片化信息、低俗读物的影响,自主选择的阅读内容存在价值观偏差、内容低俗等问题。这些不当的阅读内容,不仅无法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还可能传递负面思想,误导小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甚至引发心理困惑与焦虑。
(二)阅读指导缺失难以发挥心理塑造作用
在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中,学校与家庭的阅读指导普遍存在缺失现象。学校方面,教师多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停留在“布置阅读任务”层面,缺乏对阅读过程的跟踪与引导,未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挖掘文本中的心理教育元素;家庭方面,部分家长自身阅读习惯薄弱,无法为孩子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甚至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采取“放任不管”
的态度,导致小学生课外阅读处于“无方向、无方法”的状态,难以通过阅读实现心理健康的提升。
(三)家庭阅读氛围薄弱影响阅读持续性
家庭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景,家庭阅读氛围直接影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持续性。当前,部分家庭存在“重电子产品、轻书籍”的现象,家长自身沉迷于手机、电视,缺乏阅读习惯,无法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还有些家庭虽有书籍,但未营造出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孩子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薄弱的家庭阅读氛围,导致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持续性,无法长期通过阅读积累心理成长的能量,制约了课外阅读对心理健康的塑造效果。
三、全民阅读浪潮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路径
(一)科学筛选阅读内容把握心理健康导向
学校与家庭应共同承担起阅读内容筛选的责任,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需求与认知水平,选择符合心理健康导向的课外阅读材料。优先推荐蕴含积极价值观、丰富情感体验、科学成长理念的书籍,如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心理健康科普读物、人物传记等,避免选择内容低俗、价值观扭曲、充满暴力与焦虑元素的读物。
(二)强化多元阅读指导挖掘心理教育元素
学校与家庭需构建“家校协同”的阅读指导体系,强化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多元指导。学校层面,教师应将课外阅读指导纳入教学计划,通过阅读课、读书分享会、阅读手抄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的心理教育元素,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探讨解决问题的积极方式等;家庭层面,家长应主动学习阅读指导方法,陪伴孩子开展亲子阅读,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阅读内容与自身心理成长的关联,帮助孩子将阅读收获转化为心理成长的动力。
(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保障阅读持续性
在家庭层面,家长应率先养成阅读习惯,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为孩子树立阅读榜样;同时,在家中设置专门的阅读角,摆放适合孩子的书籍,定期开展家庭读书活动,营造“人人爱阅读、时时可阅读”的轻松氛围。学校层面,可通过建设校园图书馆、开设阅读长廊、举办读书节等方式,丰富阅读场景,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结束语
在全民阅读浪潮下,小学生课外阅读对其心理健康的塑造价值不可替代,它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心理成长的旅程。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中存在的内容选择、指导、氛围等问题,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发力解决。通过科学筛选阅读内容、强化多元阅读指导、营造良好阅读氛围等实践路径,能够充分发挥课外阅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作用,帮助小学生在阅读中完善自我认知、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社交心理。未来,还需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资源向小学生群体倾斜,持续优化课外阅读实践策略,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卉.立足课外阅读提升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5,(08):6-8.
[2] 周 唯 . 培 养 小 学 生 数 学 课 外 阅 读 能 力 的 途 径 [J]. 江 西 教育,2025,(28):98-100.
[3]刘晓文.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策略与实践[J].语文世界,2025,(18):58-59.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深化全民阅读背景下小学生个性化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之成果,立项编号:XH20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