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内容重构与实践研究
许杰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引言
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理念逐步在各个学科中得到落实。课程思政不仅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 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作为工 的专业素养和工程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这一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 既提升 的专 能力, 又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的重构,探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路径。
一、课程思政理念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背景
1. 国家政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多个关于课程思政的文件,如《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些政策文件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着力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的提升,确保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议题。课程思政理念提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旨在通过课程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工程类学科如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课程,如何结合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方向。
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挑战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工程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控制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专业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缺乏对社会、国家以及自我价值的深刻理解。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教学案例的选择、课堂讨论的引导、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比如,在讲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时,可以结合我国在航天、机器人等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的志向;在讨论工程伦理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工程师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伦理意识。通过将课程思政理念嵌入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体系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智慧与力量的意识。这不仅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3. 实践案例与课程思政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理念可以通过多个维度进行有效实施。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案例,结合我国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技术成就,激励学生投身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例如,讲解自动控制原理中的系统建模与优化时,结合我国高铁、航天事业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伦理的关系。例如,在讲解自动化系统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时,讨论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工程师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应如何考虑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问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生产环境中的自动控制系统,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工业污染、资源节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技术如何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通过这些教学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知识,还能在实践中理解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种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理念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作为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任务,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教师应当深入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探索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案例和方法,促进学生在学术与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二、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思政元素融合实
1.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内容的现状与重构必要性
自动控制原理作为工程类学科的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技术理论的传授为主,偏重于控制理论、数学模型以及各种算法的学习。课程内容涉及到诸如线性控制、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等技术性强、抽象性高的知识点,通常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实验和案例进行补充。然而,尽管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至关重要,传统模式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同时,未能充分理解科技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未能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要求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术能力的培养,还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提升其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其为社会、国家贡献技术力量的使命感。因此,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的重构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提升。
2. 思政元素在各章节内容中的具体融入实践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构过程中,思政教育应与课程的各个环节相结合,使其渗透到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下面具体分析思政元素如何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各个章节中得到有效融合。自动控制原理的第一章通常涉及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此章节为学生打下控制系统分析的基础,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关键。在讲解控制系统建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中的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例如,我国成功的“天宫”空间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展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及其背后的工程师精神。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技术背后的责任感,强调作为未来工程师,如何在面对重大科技项目时,承担起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利益的责任。
章节内容 思政元素融合 教学案例控制系统建模 强调科技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关系何保障国家安全与技术自主可控2.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介绍“天宫”空间站的自动控制系统,讨论工程师如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如何保持系统的平稳运行。此部分不仅是技术分析,更是工程伦理和责任感的体现。通过讲解稳定性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控制系统设计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在讲解稳定性分析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核电站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设计,讨论如何保证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通过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工程师,如何在设计控制系统时考虑到社会公众的安全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还可以强调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能源安全和环保做出贡献。

3.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包括如状态空间法、最优控制等技术,内容较为抽象,且依赖较强的数学基础。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强调现代控制技术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在讲解最优控制时,教师可以结合智能交通系统的控制技术,阐述该技术如何有效地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减少交通事故,节省能源消耗,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此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 课程思政理念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效果
在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思政元素的融入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控制理论知识,还能在课堂讨论中形成对技术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的深刻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技术与伦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价值和伦理责任,在完成课程任务时展现出更强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此外,学生也对将来从事的工程工作产生了更高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作为工程师,必须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重构过程中,通过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元素,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程伦理意识。 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入,学生不仅学到了如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还学会了如何在解决技术问题时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公共安全。课程思政的融合,增强了学生对国家与社会责任的认同感,为其未来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的重构,探索了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强、技术性高的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重构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案例的创新,既保障了学生对控制原理的掌握,又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提升了其整体素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技术分析,还强调技术背后的伦理和社会责任。例如,讲解高铁自动控制系统时,教师通过讨论高铁的安全控制技术如何保障数以百万计的乘客安全,让学生认识到控制技术的社会责任和工程师的使命感。通过这些案例,学生不仅能学到技术原理,还能加深对控制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的理解。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本研究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特点,开展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如何将控制原理应用到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中。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技术应用背后的社会意义,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智能交通系统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碳排放, 推动绿色出行,并鼓励学生在项目设计中考虑如何使系统更加环保、节能、可持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的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通过讲解我国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领域的技术应用,学生对我国的科技成就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特别是在讨论我国在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时,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未来工程师,如何将个人的技术能力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国家和社会。本研究通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的重构,探索了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的重构过程中,结合控制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国家发展战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张华. (2020). 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周小梅. (2019).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融合探索. 现代教育技术, 29(4), 112-118.
[3]李志伟. (2018). 教育创新与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教育学术论坛, 35(3), 72-76.
[4]刘晓龙. (2021).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3(1),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