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李玉雪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在 “中文热” 持续升温与数字技术不断革新的双重驱动下,国际中文教育产业正经历深刻转型,从单一教学服务向 “教学 + 技术 + 运营” 复合型业态演进。[1]相关行业报告指出,海外市场对同时具备第二语言教学能力与教育产品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存在显著需求缺口,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断层。[2]这种供需错位,不仅凸显了专业教育改革的紧迫性,更从根本上凸显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战略价值。
当前,《“十四五”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工程实施方案》已明确提出 “培育兼具语言教学与国际文创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的目标要求。但现行专业培养标准仍然将能力指标主要局限在教学实践领域,导致政策导向与培养标准之间形成结构性落差。[3]在教育生态学的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 “专创融合”,本质上是教育系统应对产业生态变革的适应性重构,这一过程需要彻底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多重割裂状态,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衔接。[4]
就国内研究现状而言,“专创融合”的研究长期集中于理工科领域,针对人文社科专业的系统性探索则相对匮乏。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现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 “创业技能培训” 的表层设计层面,严重缺乏对 “汉语教学场景下创业能力培养” 的专业特性分析,这就导致该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亟待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融合探索
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 “专业知识生产与创业价值创造” 协同发展的改革方向。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已经从早期的培训模式,发展成为融入专业培养方案的全过程教育。然而,相关评估数据显示,人文社科类专业创业项目的存活率与理工类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这一差异从本质上反映了文科专业在融合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性。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 “专创融合” 绝不能简单地移植理工科的模式,而是应该立足其“语言文化传播” 这一专业内核,积极探索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转化路径。这种转化需要跨越多个学科的边界,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的专业场景中,精心构建创业能力培养的完整逻辑链条,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三维需求解构
1. 政策导向与标准落差的张力
《“十四五” 文化发展规划》将 “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列为重点任务,着重强调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反观现行的专业培养标准,相关考试大纲依然以课堂教学能力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对于创业相关能力缺乏明确的界定。这种政策要求与培养标准之间的脱节,在海外汉语教育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 —— 某些地区侧重中文的实用技能学习,有些注重文化与历史方面的了解,标准体系在指导实践时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6]
2. 产业升级与人才供给的矛盾
随着海外中文教育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催生了一系列新兴岗位。相关招聘信息显示,这些新兴岗位对复合能力的要求较高,但符合要求的应届生供给量却明显不足,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产业实践中,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专业教育体系从单一能力培养向复合能力培养进行转型,以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3. 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冲突
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割裂现象:核心课程往往侧重理论讲授,缺乏与商业转化场景的有效衔接;部分课程仅仅停留在文化现象分析层面,未能建立与国际市场调研的方法论联系;实践课程则局限于教学技能训练,忽视了创业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7]相关调查显示,许多学生认为无法将课程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运营管理,这种能力上的断层直接导致毕业生创业项目与中文教育领域的相关度较低,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教育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解析
(一)课程体系的专业适配性
1. 内容架构的二元对立格局
通过对全国多所高校课程图谱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中,涉及教学项目运营的内容少之又少,而创业管理等公共课程中,多数案例却来自制造业领域。这种内容上的断层,使得学生在教材设计课程中,仅仅能够完成传统纸质教材的编写,而难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多元的商业产品形态。有高校学生开发的教学相关项目,就因为缺乏商业化知识转化能力,最终未能实现产品化,只能停留在初始阶段。
2. 培养目标的模糊定位问题
在全国开设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高校中,仅有少数高校在培养目标中提及 “创新创业能力”,而且都未明确具体的指标。“教学法应用” 模块占比较大,而 “商业化转化” 模块则完全缺失,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建立 “教学理论 - 市场需求” 的转化思维。这种目标上的错位形成了培养与就业的脱节。
(二)实践体系的价值转化梗阻
1. 实习生态的低端锁定困境
在高校与海外中文学校的实习合作中,多数学生的实习内容局限于基础工作,参与创业核心环节的比例非常低。这种浅层的实践,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市场推广策略。有学生团队在海外推广融合课程时,就因为忽视当地文化禁忌而导致项目失败,这一案例充分暴露出实践环节与专业创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亟待改善。
2. 资源配置的学科性歧视现象
高校中人文社科类项目的平均资助金额明显低于理工类项目。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开发的技术型项目,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只能完成概念设计,与同期理工类项目的技术落地率相比低了很多。这种资源配置上的偏差,使得中文教育领域的创业项目大多只能停留在创意阶段,难以实现实质性的转化,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生态化实施路径(一)理念革新:双螺旋培养目标体系构建
基于协同发展模型,将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为 “语言文化传播者 + 国际教育创业者” 的双螺旋结构。增设“创业能力矩阵”,明确三级能力指标,并与相关考试要求形成紧密的映射关系。在相关课程中嵌入商业化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基于目标市场学习者的具体数据,设计产品原型,以此来提升理论转化率。
这种目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的融合思维,将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内在维度,形成 “目标— 课程 —— 评价” 的闭环系统,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课程重构:专业特色融合课程群建
1. 核心课程的创业基因植入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设相关章节,以具体案例为引导,系统地讲解从需求分析到商业变现的全流程。让学生学习成功案例后指导学生完成从理论到产品设计的闭环训练。从知到行,实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
2. 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发
开设多元内容结合的特色课程,借鉴跨学科教育的理念与方法,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有机融合多学科知识,打造“中文+”课程。在模拟运营环节,要求学生多角度进行“中文+”设计,形成“中文+旅游”、“中文+中医”等特色课程。打破传统思维,展现数字时代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课程范式。
(三)师资整合:双元能力发展共同体构建
1. 校内教师的创业实践赋能
建立相关制度,要求教师主导 “汉语教学 + 创业” 项目。某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开发课程产品,该项目获得了收录,并反哺课程形成专题模块,有力地推动了该校双师型教师占比的显著提升。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学术评价体系的束缚,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2. 行业导师的深度课程嵌入
采用 “双导师协同备课制”,邀请行业机构创始人参与课程重构,开发包含政策应对、文化冲突模拟、商业运营等内容的实践模块。实施后,学生跨文化冲突处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增强了应对国际教育市场复杂局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实践创新:专业导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搭建
要充分发挥高水平学科竞赛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进专创融合” 的关键作用,既要将其作为大学生展示能力、磨砺意志、提升专业素养的实践舞台,也要以其为抓手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具体而言,需重点聚焦中国 “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依托专业教师团队做好指导与组织工作,同时统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科创类项目,形成协同合力。培育更多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助力学生成长与教育融合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在全球化和数智化的背景下,国家中文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际中文教育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创新创业的深度结合,可以促进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推动实现人才队伍在国内国际的双重价值,进一步推动国家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研究证实的 “目标 — — 课程 — — 师资 — 实践” 四维融合模型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创业实践成效上的显著价值,未来研究可从三个维度实现突破:在技术赋能层面,依托先进的生成式 AI 技术实现从内容生产到实践训练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评价体系革新方面,打破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构建涵盖教学效能与商业价值的双轨评价标准,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在全球治理维度,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创业者能力标准的制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中文教育链接商业创业,实现从文化交流到经济交流的突破式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中文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基于专业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加快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才新面貌。
参考文献
[1] 王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的实现路径[J].文教资料,2020,(33):126-127.
[2] 徐丽华.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研究[N].河南经济报,2024-03-14(012).
[3] 于佳宾,张大伟,李玉玲.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9):159-162.
[4] 陆俭明,段鹏,赵蓉晖,等.“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大家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4,22(01):10-17.
[5] 费德里科·马西尼,金铉哲,郝清新,等.“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构建与实践创新”大家谈[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5,(01):1-22.
[6] 柳谦,崔维淼,温可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的专创融合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23,33(03):96-105.
[7] 江傲霜.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20,5(03):20-29.本文系 2024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析”(项目编号:ASJY-2024-CYB-0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