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赋能高校实践教育
王靓 王雪森
广东科技学院
一.引言
当某高校的学生通过直播镜头向山区儿童传授科学知识,当医学院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反复练习急救技能 —— 这些场景正在重新定义高校实践教育的形态。新媒体技术的狂飙突进,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实践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大门。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借助新媒体突破传统实践教育的瓶颈,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新媒体与高校实践教育的内在关联出发,分析其赋能表现、创新路径,为实践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二.新媒体与高校实践教育的内在关联
新媒体与高校实践教育的相遇,并非技术对教育的简单叠加, 而是两种生态的深度融合。从本质上看,新媒体与高校实践教育存在着紧密的 践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丰富的资源平台。借助新媒体技术, 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开展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实践教育的 推动着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正如喻国明在《传播学引论》中所提到的,媒介技术的发展会深刻影响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进而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三.新媒体对高校实践教育的赋能表现
(1)促进教育理念创新
高校实践教育对教育理念的创新,本质是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桎梏,构建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新育人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理念革新有鲜明突破。高校基于新媒体海量数据,能精准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兴趣爱好和能力短板,为其定制个性化实践方案。同时,新媒体打破高校与社会壁垒,让实践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形成开放融合育人理念。学生通过直播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策划,在社交媒体与非遗传承人协作创新,使教育目标从“知识掌握”转向“社会适应力培育”。
(2)实践教育资源拓展
高校实践教育资源的拓展在新媒体时代有突破性变革,打破传统教育资源时空壁垒与供给局限。新媒体技术让高校实践教育资源获取更便捷丰富,实现 “无边界化”。学生可通过在线平台获取全球优质实践案例、教学视频和行业数据库等资源。例如,慕课平台有丰富实践类课程,能让学生接触不同高校优秀教学资源;行业数据库为学生科研和社会实践提供数据支持。如在慕课平台,学生可学习麻省理工学院 “创新设计实践” 课程,观看斯坦福大学创业案例解析。
四.新媒体赋能高校实践教育的困难与挑战
(1)平台管理存在缺陷
至2024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1.0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 78.6% 。当前高校新媒体实践平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导致资源散乱、效率低下。部分高校缺乏统一实践教育平台,学生需在多平台切换,信息获取成本高。某高校调查显示,43%学生因平台操作复杂放弃线上实践项目。更为突出的是,内容审核机制缺失,实践平台资源来源庞杂,部分企业实践项目有商业推广目的,甚至存在错误信息。例如某财经大学“金融实践”课程,学生参考虚假案例致使实践成果偏差。管理漏洞不仅影响实践质量,还可能误导学生专业认知。
(2)网络“娱乐化”过重
新媒体“娱乐基因”与实践教育“严肃属性”的张力是不可忽视的挑战。短视频、直播等本是实践展示工具,却常异化为吸流手段。部分学生将实践项目当“涨粉机会”,重形式花哨轻内容深度。如某高校“乡村调研”实践,团队花大量时间拍唯美镜头、设计吸睛标题,调研报告却数据缺失、分析肤浅,“娱乐至上”背离
实践教育本质目标。更需警惕的是,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使学生实践视野变窄。学生沉迷娱乐化内容会弱化复杂问题思考能力,有社会学教师反映,不少学生写实践报告习惯用网络热词代替专业分析,缺乏严谨逻辑框架。
(3)技术层面存在不足
高校实践教育技术短板成制约新媒体赋能效果核心瓶颈。硬件设施不均衡问题突出,部分地方高校虚拟现实设备为初代产品,运行慢、场景精度低,致医学专业学生虚拟手术训练常错过关键节点;偏远地区高校因网络带宽限制,学生无法流畅参与同步在线实践,形成实践教育落差。师生数字素养参差不齐影响新媒体技术应用效果,一些教师操作新媒体工具不熟练,无法有效融入教学;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技术,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陷入“技术依赖”困境。 。
五.新媒体赋能高校实践教育的创新路径
(1)促进师生一体化建设
师生数字素养同步提升是新媒体实践教育核心保障。高校应建立“分层培训”体系,对教师开展“技术 + 教育”融合培训,如某高校与腾讯合办“新媒体教学设计工作坊”,助其掌握虚拟仿真课程设计等技能;对学生侧重“批判性应用”能力培养,开设“数据伦理”等选修课。更要构建师生协同实践机制,某高校“双驱动”模式有启发意义,教师设计框架并指导,学生参与运营创作,如共审资源、优化功能,此“教学相长”模式发挥教师优势,激发学生热情。
(2)推动平台优化
平台建设应遵循 “简约、实用、安全” 原则。首先,整合分散资源,建立统一实践教育门户,提供 “一站式” 服务,如浙江大学 “实践育人云平台” 整合多项功能,学生用统一账号可完成全流程操作。其次,强化内容治理,建立 “高校 + 企业 + 专家” 三方审核机制,如某工科高校企业实践项目经初审、复审通过才能上线,还设 “用户评价” 功能动态淘汰低质资源,“源头把控 + 动态调整” 确保平台内容专业可靠。
(3)构建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
技术支撑不应仅停留在“硬件采购”,要形成“设施 + 团队 + 服务”生态链。高校要加大对虚拟仿真实验室、5G 网络等基础设施投入,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为师生实时支持,如某艺术院校“数字媒体实践”中心配备全流程技术人员,提升了实践效率。此外,要推动技术标准统一,当前不同企业实践平台接口不兼容致数据难互通,教育部门可牵头制定标准,如某省教育厅推动的“实践教育数据中台”,实现高校与企业平台数据对接,让学生实践经历可追溯、可认证。
六.结论
新媒体赋能高校实践教育是从 “工具使用” 到 “生态重构” 的深刻变革。它带来教育理念革新与资源拓展,也面临管理、娱乐化、技术等挑战。变革核心并非用技术替代传统实践,而是让实践教育更贴合人的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未来,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发展,新媒体与实践教育融合将更深入。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育人初心” 不变,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创造与担当,这是新媒体赋能的终极意义。正如刘献君在《论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中所说:“实践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与世界的真实互动中,成为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 何爱华,黄蓉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 [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5,41(04):2+135.
[2]王彦飞。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J]. 新闻研究导刊,2025,16(13):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