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监测体系的适应性研究

作者

吴勇明 林焕珠

丽水市云和生态环境监测站 323600

引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愈发严峻,对生态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环境监测体系作为掌握环境质量状况的关键手段,其适应性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此背景下,开展环境监测体系适应性研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气候变化对环境监测体系的影响

1.1 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气候变化呈现出多方面的复杂特征。全球气温持续上升,这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还伴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增加,如暴雨、干旱、飓风等。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另外,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一些地区降水增多导致洪涝风险加大,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干旱缺水。这种多变的气候变化特征对环境监测体系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传统的环境监测往往基于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而如今必须适应这种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气候状况,从监测的范围、频率到精度都需要重新考量。

1.2 气候变化对监测要素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环境监测要素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大气监测来说,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成为重点监测要素,因为其直接关系到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此外,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也可能出现新的变化规律,例如在极端气候事件期间可能会有异常的扩散或聚集。在水生态系统方面,水温升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改变水的化学性质,如溶解氧含量等,这使得对水质的监测需要更多关注这些因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动态变化。土壤方面,气温和降水变化会影响土壤的肥力、结构和微生物群落,从而影响土壤监测要素的选取和监测标准的设定。

1.3 气候变化对监测数据准确性的挑战

气候变化给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带来了严峻挑战。由于气候的不稳定性,监测数据容易受到更多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极端天气条件下的仪器设备可能出现故障或者测量偏差,暴雨可能导致水样采集过程中混入过多杂质影响水质数据准确性,强风可能干扰大气污染物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快速变化,使得监测指标的基准值难以确定,传统的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可能不再适用。同时,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在气候变化下更加复杂,要确保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也变得更加困难。

2. 环境监测体系现状与问题

2.1 现有监测技术水平

目前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仍存在诸多局限。在大气监测方面,尽管有先进的空气质量监测仪器,但对于一些微量、痕量的污染物监测能力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复杂气候条件下,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的准确监测面临挑战。在水质监测中,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耗时较长,难以实现实时、在线监测,不能及时反映水质的动态变化。对于土壤监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对土壤深层次的污染状况以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技术还不够成熟。而且,现有的监测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的监测需求时,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2 监测指标体系合理性

监测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存在一定问题。当前的指标体系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指标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物种数量等方面,而忽略了物种分布、生态系统功能等在气候变化下的重要变化。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对于一些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新型污染物指标的纳入不够及时,不能准确反映大气环境的整体变化趋势。在水环境方面,对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充分考虑到气候变化对水体自净能力、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2.3 监测管理机制有效性

监测管理机制在有效性方面存在不足。在管理体系上,不同部门之间的监测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缺乏统一协调,例如环保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在环境监测方面可能存在数据共享不畅、工作重复等问题。在监测站点布局方面,缺乏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充分考虑,一些关键区域的监测站点密度不足,无法准确获取气候变化下的环境信息。在质量控制方面,虽然有相关标准,但执行力度不够,导致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存在风险,难以满足应对气候变化对环境监测的严格要求。

3. 环境监测体系适应性策略

3.1 监测技术创新与升级

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升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要加大对先进监测技术的研发投入,例如开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大气污染物监测仪器,能够在复杂气候条件下准确检测出低浓度的污染物。在水质监测方面,积极推广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利用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快速获取水质变化信息。对于土壤监测,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同时,还要注重监测技术的智能化发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监测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3.2 优化监测指标体系

优化监测指标体系对于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应增加更多反映物种分布动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指标,例如物种迁移路线、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及时纳入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型污染物指标,如黑碳、甲烷等,完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水环境监测,构建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水温、水流、水生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因素,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优化,能够更好地监测气候变化下的环境状况。

3.3 完善监测管理机制

完善监测管理机制是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体系的保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环保、气象、水利等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数据共享,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在监测站点布局上,根据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环境变化趋势,合理调整站点布局,增加关键区域的站点密度,确保环境信息的全面准确获取。在质量控制方面,加强对监测过程各个环节的严格监管,提高质量控制标准的执行力度,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人员培训体系,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对气候变化下新的监测需求的能力。

结束语: 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监测体系适应性研究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作。通过对监测技术、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的优化完善,可提高环境监测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兴强.环境工程中水资源管理的应用探析[J].环境与发展,2021(05):50-52.

[2]王慧, 刘洋. 全球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与政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42(7): 1-8.

[3]陈刚.海绵城市在城市气候变化适应中的实践探索[J].城市建设,2019(07):34-36.

作者简介:吴勇明,1990.08,男,浙江云和,本科,助理工程师,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