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袁进华 吉青萍
东台市富安镇农村工作办公室 224222
一、引言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耕地、播种到收割,农机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然而,农机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在基层农业生产中,农机作业环境复杂,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农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农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机生产、使用、维护等环节的监管,成为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农业基层农机安全监管现存问题
2.1 监管制度不完善
当前,部分基层地区缺乏健全的农机安全监管制度。在农机登记、检验、报废等环节,制度规定不够细化,导致工作流程不规范。例如,对于一些老旧农机的报废标准不明确,使得超期服役的农机仍在田间作业,增加了安全风险。同时,监管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违规操作农机、未按时进行农机检验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难以形成威慑力,使得一些农机手安全意识淡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2.2 监管人员队伍薄弱
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机监管需求。许多乡镇农机站仅有少量工作人员,却要负责大量农机的安全监管工作,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做到全面、细致。而且,现有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缺乏系统的农机安全知识培训,对新型农机的技术特点、安全操作规程了解不够深入,在监管过程中难以准确发现安全隐患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
2.3 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
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在基层落实不够到位。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多以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为主,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难以引起农机手的关注和重视。宣传内容侧重于法律法规的宣传,对农机安全操作技能、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实用性知识的宣传较少,导致农机手虽然知道一些安全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因缺乏必要的技能而引发安全事故。
三、农业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体系构建要点
3.1 健全监管制度
制定完善且细化的农机安全监管制度,明确农机登记、检验、报废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流程和标准。对于农机登记,要简化手续,确保信息准确录入,建立完整的农机档案。明确农机检验的周期、项目和标准,采用定期检验与随机抽检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农机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详细规定农机报废条件和流程,对达到报废标准的农机,强制报废并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农机手更新设备。
3.2 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
加大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人员的配备力度,根据农机保有量和监管工作量,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充实监管队伍。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农机安全知识、法律法规、新型农机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监管工作成效与人员绩效挂钩,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3.3 强化安全宣传教育
创新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除传统的宣传资料、标语外,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农机安全宣传视频、动画等,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开展农机安全知识讲座、现场演示活动,邀请农机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农机手讲解安全操作技能、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实用知识,并进行现场操作示范。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深入偏远农村地区,通过流动宣传车、农村广播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农机手都能接收到安全宣传信息。建立农机手安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定期组织系统的培训课程,对新购机的农机手进行入门培训,对老农机手进行定期复训,不断强化农机手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4 提升安全监管技术水平
加大对基层农机安全监管技术的投入,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通过在农机上安装定位装置、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农机运行状态、作业轨迹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违规操作和安全隐患,并进行预警。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机安全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安全事故的发生趋势,为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新农机安全检测设备,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农业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实施路径
4.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专门的农业基层农机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担任组长,农机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为成员。明确各部门在农机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4.2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购置先进的监管设备、检测仪器,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及对监管人员的培训等。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机安全监管相关项目,如农机安全检测服务机构的建设等。合理分配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优先保障重点监管工作和关键环节的资金需求。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3 建立协同合作机制
加强农机管理部门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农机管理部门负责农机的登记、检验、技术培训等日常管理工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协调解决重大安全问题;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查处农机在道路上行驶的违法行为。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定期通报农机安全监管信息,联合开展执法检查行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网络。
4.4 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基层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监管制度执行情况、监管人员工作绩效、农机安全事故发生率、农机检验率、农机手安全培训覆盖率等。定期对基层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导致发生重大农机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确保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五、结论
构建农业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并确保其有效实施,是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解决当前监管制度不完善、人员队伍薄弱、宣传教育不到位、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从健全监管制度、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提升监管技术水平等方面构建体系,以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强化监督考核等实施路径,能够显著提升基层农机安全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如旭. 新时期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探究[J]. 南方农机, 2025, 56 (06):167-169.
[2]李娜. 新形势下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J]. 现代农机, 2025,(01): 66-68.
[3]丁向权. 农机安全监管的现状与对策[J].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24, (11): 2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