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演艺设计:技术赋能下的演艺新形态

作者

杨青青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演艺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演艺设计”作为一门融合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逐渐成为推动演艺行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它不仅重构了演艺的创作逻辑、呈现方式与传播路径,更在艺术表达与技术应用的碰撞中,开辟出充满想象力的演艺新图景。

一、数字演艺设计的核心内涵与学科定位

(一)核心内涵

数字演艺设计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演艺艺术表达为核心,通过对舞台空间、视觉呈现、互动体验、叙事逻辑等要素的创造性设计,实现演艺作品艺术价值与技术特性深度融合的创作实践。它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将数字工具转化为艺术语言,让技术服务于情感传递与主题表达,最终达成“技术为体、艺术为魂”的创作目标。

(二)学科定位

作为交叉学科,数字演艺设计的学科基础具有多元性。戏剧戏曲学、艺术学提供核心创作逻辑,涵盖包含戏剧学、舞蹈学、音乐学等传统演艺学科的叙事方法与美学原则;数字技术构成技术支撑体系,包括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实时渲染引擎、AI应用等;设计学负责整合艺术与技术,通过空间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体验设计等方法论,实现要素的系统性融合。这种跨学科属性决定了数字演艺设计既需要创作者具备艺术感知力,又要求其掌握数字工具的应用逻辑,是“感性创作”与“理性技术”的平衡学科。

二、数字演艺设计的技术支撑与创新应用

数字技术的迭代为演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包,从视觉呈现到互动体验,技术的创新应用正在打破传统演艺的边界。

(一)视觉呈现技术:重构舞台空间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VR技术可打造完全虚拟的演艺空间,如“虚拟演唱会”中,观众通过头显进入由数字建模构建的虚拟场馆,与虚拟偶像互动;AR则能将虚拟元素叠加于现实舞台,如我策展创意的“江南昆曲大会”《春江花月夜》的昆曲展演,就是以AR技术让观众与舞台上的昆曲演员张军实现虚拟共演,通过增强现实的视觉效果拓展了舞台的物理局限。

实时渲染与数字孪生:通过Unreal、Unity等引擎的实时渲染技术,舞台背景可根据剧情发展实时变化,实现“一景千变”。数字孪生技术则能将真实演员、道具转化为数字模型,通过算法控制实现分身、变形等超现实效果,如话剧《哈姆雷特》的数字改编,主角的“内心独白”通过三个数字孪生分身的对话呈现,外化人物的心理矛盾。

(二)互动体验技术:激活观众参与

动作捕捉与表情识别:观众的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可通过传感器转化为控制信号,影响剧情走向。例如我的沉浸式交互戏剧《穿越红楼梦》,观众的位置、手势和动作被捕捉后,会触发舞台上不同的表演内容及效果,不但使每个观众的体验都具有唯一性,也实现了演出与观演的实时交互。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通过分析观众的实时反馈数据,如心率、掌声强度等,AI系统可动态调整演艺内容。在某实验性音乐会中,AI根据现场观众的情绪数据实时生成伴奏旋律,让音乐与观众情绪形成“共振”。(三)传播技术:拓展演艺边界

5G与云端技术的结合,让数字演艺突破了“剧场围墙”。例如2016年在杭州西泠印社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VR戏曲”,通过多视角直播、场域全景拍摄、VR介入虚实演出结合,让观众在现场和手机端观演;另外,NFT技术的应用,则使数字演艺作品如虚拟舞蹈片段或演唱等成为可收藏、可交易的数字资产,开辟了演艺行业的新商业模式。

三、数字演艺设计的创作逻辑与美学特征

数字演艺设计并非对传统演艺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其艺术本质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创作逻辑与美学表达。(一)创作逻辑:从“线性叙事”到“多维交互”

传统演艺多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创作者主导“信息输出”,观众被动接收;而数字演艺设计强调“交互叙事”,通过技术构建多支线剧情,观众的选择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如设计将观众从“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使演艺作品成为“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艺术”。同时,数字工具的便捷性也改变了创作流程。传统舞台设计需要反复制作实体模型,而数字建模技术可实现“即时修改、实时预览”,创作者能在虚拟空间中快速测试灯光角度、布景位置的效果,大幅提升创作效率。

(二)美学特征:虚实共生与沉浸体验

虚实共生美:数字演艺打破了“真实”与“虚拟”的二元对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美学形态。如在舞剧中,让真实舞者的旋转与虚拟飘带的数字轨迹同步运动,现实肢体与虚拟符号共同构成意象美,既保留了舞蹈的肉身质感,又通过数字元素强化了“超脱尘世”的意境。

沉浸体验美:通过多感官刺激构建“在场感”,让观众从“观看”转向“沉浸”。在德国艺术家飞苹果设计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沉浸式展览中,观众站在船型的看台上,在环绕的屏幕中央,数字技术动态还原如画的市井声、光影变化、人物等,画面演绎船行扬州至北京,形成“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这种美学追求不再局限于“视觉悦目”,而是强调“全身心的情感卷入”。

四、数字演艺设计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尽管发展迅速,数字演艺设计仍面临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挑战,同时也孕育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当前挑战

技术与艺术的失衡:部分作品过度追求技术炫技,忽视艺术表达的核心地位,如某虚拟演唱会中,复杂的粒子特效淹没了歌曲的情感内核,导致“技术大于内容”的批评。

技术成本与普及性的矛盾:高端VR设备、实时渲染系统等硬件成本较高,限制了数字演艺的大众化传播;同时,部分中老年观众对数字工具的陌生感,也导致其接受度有待提升。

版权与伦理问题:虚拟演员的肖像权、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此外,过度依赖虚拟形象可能削弱真实演员的艺术价值,引发“技术替代人文”的争议。

(二)未来趋势

轻量化与普惠化:随着移动终端算力的提升,数字演艺将向“轻量化”发展,观众无需专业设备,通过手机即可体验高质量的数字演艺内容,如微信小程序中的“口袋剧场”已实现轻量化虚拟演出。

跨媒介融合深化:数字演艺将与游戏、影视、元宇宙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演艺+”新业态。如将戏曲元素植入开放世界游戏,玩家在完成任务时可触发虚拟戏曲表演,使传统艺术以“游戏化”方式触达年轻群体。

情感化交互升级:随着脑机接口、生物传感技术的成熟,未来的互动将突破“肢体控制”,实现“意念交互”——观众的情绪波动可直接影响舞台光影变化,使演艺作品成为“情感的镜像”,达成更深层次的心灵共鸣。五、结语

数字演艺设计的本质,是用数字时代的语言重新讲述人类的情感与思考。它的价值不在于取代传统演艺,而在于为演艺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偏远地区的观众通过云端看到顶级歌剧,让听障人士通过视觉化音乐“感受”旋律,让传统文化符号通过数字设计被年轻一代重新认知。数字技术是“笔”,而非“画”本身。作为创作者,唯有坚守艺术表达的初心,善用技术工具的特性,才能让数字演艺设计真正成为连接人与艺术、与情感、与时代的桥梁。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生课程主题案例·数字中国/立项号:ZT-241027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