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野外地质作业安全风险隐患识别与防治对策
吴宗昌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矿山安全服务保障中心 830000
一、引言
野外地质作业是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工作的基础环节,但其作业环境往往涉及高原、森林、沙漠等复杂区域,安全风险显著。野外地质作业对国家多领域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工作向更复杂区域延伸,安全事故敲响警钟。因此,系统识别野外地质作业风险隐患,防范于未然,是保障安全、推动地质事业发展的关键。
二、安全风险隐患识别
1.自然环境风险:不可控的天然挑战
自然环境是野外地质作业面临的首要风险,其威胁源于地形、气候与自然灾害的复杂交织。地形上,作业区域常涵盖峡谷、陡崖、原始森林、高原冻土等极端地貌,部分区域坡度超 45 度,车辆无法通行,人员徒步或攀爬时易坠落。气候方面,作业跨越不同气候带,短时间内可能遭遇暴雨、暴雪、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如夏季雷暴可能击中山顶作业点,冬季强风在冰面形成“冰裂”陷阱,春季融雪则可能诱发滑坡。自然灾害的突发性更不容忽视,2016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在甘肃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时,被坍塌的黄土掩埋遇难,1 人遇难;2018 年,西南石油大学 1 名教师带领 4 名学生在新疆地质考察途中突遇泥石流,4 人遇难,1 人幸存;2021 年西南山区某地质队因连续降雨引发小型泥石流,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设备损毁、工期延误,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同年,西北某高原作业区因冻土融化地表塌陷,一名队员坠入3 米深坑洞致腿部骨折。这些案例凸显了自然环境风险的不可预测性与破坏性。
2.作业活动风险:专业操作的潜在漏洞
地质作业的核心环节如钻探、采样、测绘等均蕴含高风险。钻探作业中,钻机操作需精准控制压力与转速,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钻杆断裂、孔内坍塌甚至设备倾倒,2020 年,合肥琰鼎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进行地质详查阶段时,发生钻塔倒塌事故,造成 3 人死亡。采样作业常涉及悬崖边取岩芯、深沟挖剖面,队员可能冒险靠近危险区域而坠落,2019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在进行野外作业探槽采样过程中发生槽壁坍塌事故,造成 1 人死亡,1 人受伤;测绘作业虽看似轻体力,但在山区需携带精密仪器攀爬陡坡,队员因专注定位忽视路况而踩空滚落山涧的情况时有发生,2020 年,青海省有色第四地质勘查院在 "都兰县瓦勒尕南金矿预查项目"1/5000 土壤剖面测量过程中发生一起高处坠落事故,造成 1 人死亡 。此外,野外作业的流动性加剧了风险,设备搬迁穿越复杂地形时运输车辆易爆胎、侧翻。
3.生物与健康风险:隐形杀手的持续威胁
野外环境中,生物与健康风险常被低估。野生动物攻击是直接威胁,新疆山区的狼群、棕熊、草原蝰蛇,西南山区的毒蛇、大型猫科动物,东北林区的野猪、黑熊等可能因人类活动干扰而攻击,2019 年秦岭某地质队队员夜间宿营未设防护栏遭野蜂群攻击,面部严重肿胀留疤。有毒植物与微生物接触风险普遍,部分区域漆树、荨麻接触皮肤引发过敏,误食野生菌可能导致肝肾功能衰竭,高原地区鼠疫杆菌、丛林疟原虫则可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2023 年,江西第八地质队在非洲安哥拉开展铜矿详查项目时,队员感染疟疾;2022 年某高原作业队 3 名队员因未佩戴防蚊网感染莱姆病。长期野外作业还导致职业健康损耗,昼夜颠倒引发神经衰弱,高强度体力劳动导致肌肉劳损,高海拔地区慢性高原病降低队员身体机能,间接增加操作失误概率。
4.人为因素风险:人祸背后的管理短板
人为因素常是风险演变为事故的关键环节。操作不规范问题突出,部分新队员未经系统培训上岗,对钻机操作、绳索攀爬等技能掌握不牢,习惯性违反安全规程;老队员则可能因经验主义忽视细节;野外路线设计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地形条件和动物活动区域、习性。安全意识淡薄体现在侥幸心理上,部分队员拒绝佩戴防护装备,或宿营时选择靠近悬崖的危险地带,骑马、驾驶车辆时冒进、铤而走险。应急准备不足是关键短板,许多队伍预案仅停留在纸面,未定期组织演练,面对突发情况时现场指挥混乱、救援物资短缺,错失最佳救治时机。2020 年,西北戈壁某地质队队员中暑昏迷,因现场无降温设备、急救知识延误救治,最终抢救无效死亡,这一悲剧正是人为因素叠加的典型;2021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4 名队员进入哀牢山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因低温失温遇难;2024 年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考团队被困沼泽地,经 13 小时救援脱险。
三、防治对策
1.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让风险“看得见”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是防治风险的基础。结合历史事故数据、区域地理信息、作业类型等参数构建“风险矩阵”,详细掌握该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灾害点位、最大降雨量、动物活动习性等,这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前人编撰的相关报告里,更应该走访、调研当地政府、居民,掌握最新数据,根据获取信息情况,将工作区风险等级划分为“低、中、高、极高”四档。例如,在坡度 >60 度的陡崖开展采样属于“高风险”,在平原地区进行常规地质填图则属于“低风险”;连续降雨或者突然遇到暴雨雷电天气属于“极高风险”,晴天属则属于“低风险”。
2.加强项目设计安全专篇编撰:把风险重视起来
践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项目设计编撰、审核人员应当加强对工作目标区域的安全设计工作,根据多方掌握的数据、风险等级等,可以将安全专篇纳入设计书第一章节,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要求,严肃编制野外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责任制、应急预案等,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设计安全生产培训教育计划,明确油料、车辆管理制度等;将安全子设计贯穿于整个野外工作设计,根据不同工作阶段、区域、气象条件等的风险等级,严格设计不同地质调查路线、采样工作量、设备运输路线等。
3.安全培训与演练:让意识“强起来”
安全培训与演练不应该仅停留在“拍照”“打卡”层面,需分层次、重实效。新队员入职时必须完成“三级培训”,包括单位级、项目级、班组级,内容涵盖地质作业基本安全规程、典型事故案例分析、防护(应急救援)装备使用、野外遇险生存(急救)技能等。老队员则需定期参加“复训”,重点学习新技术、新设备、新风险的应对方法。培训形式应多样化,警示教育、理论授课等结合 VR模拟、现场实操,确保队员既学知识又练技能,警示教育应当以本部门、本省历史事故为警戒,不应该讳疾忌医,让一线地质工作者明了身边发生的危险,提高野外左右安全意识。应急演练需贴近实战,每季度至少开展 1 次,模拟“队员坠崖救援”“突发泥石流撤离”“野外受伤止血”等场景,演练后总结问题并及时修订预案。
4.装备与技术升级:让防护“硬起来”
先进装备是抵御风险的“物理屏障”。防护装备方面,应配备符合国标的高海拔防寒服、防滑登山靴、防蛇毒药剂、防蜂面罩等,针对不同区域定制“个人防护包”,如高原队增配氧气罐,丛林队增配驱蚊剂。技术装备方面,所有一线人员应当配备具有卫星通话功能的手机、智能化监测设备。使用北斗定位终端实时监控队员位置,实时掌握野外调查人员活动轨迹,遇到紧急情况可随时用卫星通话手机与驻地取得联系。与辖区应急管理、气象部门建立气象报终端共享机制,将气象灾害预警接收终端 “天气盒子”等装备纳入项目驻地,精准掌握天气情况。引入地质雷达、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替代部分高风险人工勘察。
5.加强野外作业安全管理:让制度“活起来”
野外项目安全管理不应该仅停留在冰冷的文字报告和各种表格报表里,要扎实开展野外作业安全管理,形成以单位(公司)为依托、项目负责为主导、项目安全员为核心的野外安全作业管理模式,在开展野外作业前,对作业区域的地形、地质、气象等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要开展野外安全作业交底;要严格执行野外作业安全规定,坚持 "双人同行" 原则,禁止单人进入野外工作区域,严格执行野外用火、用电、用气安全规定,做好恶劣天气防范措施;加强野外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监控:建立野外作业人员实时联络系统,定期与野外作业人员保持联系,及时掌握作业人员的安全状况;要加大对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忌不规范、冒险驾驶。
6.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让救援“快起来”
完善的应急体系是风险的“最后防线”。制定分级应急预案,针对“高风险”场景明确“黄金 1小时”救援流程,针对“中低风险”场景制定现场处置指南。建立野外作业内部三级救援机制,即野外路线调查组同行人员—通勤车辆—项目驻地,野外跑线调查人员应当装备简单急救包、具备救援基础知识,通勤车辆上应当放置专业救援设备和通讯器材,项目驻地应当具备基本的救援条件;同时,构建外部联动救援机制,与工作区域附近野外项目组、矿山、施工团队建立联动救援机制,与属地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部门备案并建立应急联络机制。一旦有险情触发,可以形成通勤车辆—项目驻地—外部联动救援机制,双向合力,提升救援效率,保障受伤队员生命安全。
结论
随着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地质队员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安全风险。本文聚焦野外地质作业安全风险,指出自然环境、作业活动、生物健康及人为因素等构成多重威胁,未来,地质勘查行业野外项目应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强化安全培训与演练、升级防护装备与技术、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等对策,进一步降低风险、保障野外地质调查人员生命安全,推动地质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伟.野外工程地质测绘勘察作业若干问题浅析[J].科学技术创新, 2015(4).DOI:10.3969/j.issn.1673-1328.2015.04.002.
[2] 赵思远.浅析工程地质勘察的野外作业难点与解决策略[J].四川建筑, 2019(2):2.DOI:CNKI:SUN:SCJI.0.2019-02-120.
[3] 邵义祺.野外工程地质测绘勘察作业若干问题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000(014):1-4.DOI:10.3969/j.issn.2095—2104.2013.14.220.
作者简介:吴宗昌,男,1989 年生人,主要从事矿山地质方面的工作 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