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公用工程路基施工技术分析

作者

杨霖

江苏锦和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5

前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日俱增,而作为城市运营核心的道路体系,其路基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功能能否正常发挥。与单独运营的高速公路相比,城市道路往往处于已开发地区或人口密集地区,其建设环境受地下管线、土壤等多种约束条件的制约,使得建设项目的技术风险大大增加。

1.市政公用工程路基施工难点

1.1 地下管线较为密集

在城市环境中,市政道路通常位于已开发区域或关键功能区,其地下空间内分布着多种类型的公共管线,这些管线的布局结构通常较为复杂。在许多老旧城区,缺乏一个系统化的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导致现有的管线图纸资料不完整或与实际布局存在差异,这增加了施工前期探测和确认工作的不确定性。在进行路基开挖和基础处理时,若未能提前准确掌握管线的具体埋设深度和走向,可能会导致误伤事故,从而引发供电中断、燃气泄漏、通信中断等安全和社会风险[1]。

1.2 地基土质复杂多变

在城市不同功能区或历史地段穿越的市政道路建设中,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往往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主要受到地质成因、历史上的填埋活动、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建设活动的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条件下,道路基底常遇到的软弱土层类型包括淤泥质土、杂填土、流塑性黏土、粉质土等。此外,某些区域还可能包含建筑垃圾、煤灰、碎砖等非工程性材料,这些材料通常结构松散、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杂填土由于含有大量不规则颗粒和有机物,其压实性和均匀性难以保证,即使采用常规的压实技术,其承载能力也存在显著的波动性,难以达到设计规范的要求[2]。

2.市政公用工程路基施工技术运用要点

2.1 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技术

为保证路基结构的整体稳定与长期服役,需依据土壤性质、设计荷载及场地情况,采取分级技术措施,实现对各种类型土地的有效改良与控制。对于浅层软、杂填土的处理,应以开挖-置换方法为主。本项目提出一种新的地基处理技术,即在土层较薄、深度较浅的情况下,通过清除软弱土层,采用具有较好稳定性的代用材料,对其进行分层回填夯实,实现地基承载力的根本性提升。适当的填料有中粗砂、级配碎石和石灰稳定土等。填筑层的厚度要控制在 20-30cm 范围内,采用振动压路机或羊蹄式碾压,碾压不少于 6 次,压实试验结果不小于 93% 。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路基的二次变形和不均匀沉降,适合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地下管线覆盖区等对地基承载力有较高要求的地区。

针对高收缩、高自然含水量的粉质土,提出了预压复合排水的方法。本项目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即在土体表面施加稳定的外加荷载,加速深厚软黏土的快速固结和变形,并通过设置塑料排水板,缩短排水通道,达到快速固结的目的。塑胶排水板的排列方式为方格状,间距以 1.2-1.5m 为宜,且长度要比软土底层高出 0.5 米以上。以设计路堤荷载 1.2 倍的堆载预压处理为宜,一般以 60\~90 天为预压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需要对地基的沉降速率、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以及固结程度进行监测,直到沉降速率小于 0.5mm/d ,固结度大于 90% 的时候才能停止预压。在高水位、深厚软土地区,采用负压预压等方法,利用负压排水加速孔隙水排除,提高固结效果。对于高等级公路的施工,可以有效地减少路基的长期沉降和结构的损伤的问题。在深厚软土层或需要高强度承载能力的地区,建议使用 CFG 桩或碎石桩复合地基。CFG 桩是以水泥、粉煤灰、碎石为原料,经钻孔灌注而成,直径一般为 500-800mm ,间距为 1.2~1.8m 。CFG 桩复合地基可以使基础的承载力提高到 200-300 KN,有效地减少了沉降差,优化了应力分布。CFG 桩是一种新型的 CFG 桩,它是一种以灰、碎石土为填料的桩-土协同工作系统,在其基础上加设一层厚 60cm 的桩帽。提高土体的抗剪切能力,满足地下工程中涵洞、雨水井等工程需要[3]。

2.2 压实技术标准化运用

规范应用填料压实工艺,是保证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的关键。压实工艺对路基的承载特性及沉降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实现路堤结构均匀性、强度连续性及变形控制的重要手段。为使压实工艺符合设计规范,必须从材料选择、含水量控制、碾压参数设定和工艺检验四个方面开展规范化管理。在填料的选择上,要选择具有较好级配和压实性能的填料。按照 CJJ-1《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中的有关要求,路基填料必须满足液体强度不超过 30% ,塑性指数不大于 10,含泥量不大于 5% 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同时,颗粒尺寸的分布应该能够使混凝土在成型时产生“骨架-锁定”结构。可以选择的填料有中粗砂,级配碎石,石灰稳定土,天然风积砂等。由于含有生活垃圾,有机残余物,树根,砖渣,建筑垃圾等不具有很强压缩性的杂物,切勿用来填充。为保证压实参数的控制与稳定,在现场布设采样点,进行筛分试验、击实试验和压实性能试验。为防止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发生强度下降或膨胀失效,还需对其进行化学组成及湿干强度比评价。为了获得最佳的压实效果,必须对填料的含水量进行准确控制。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合理的喷水、干燥等方法,使其含水量保持在最佳的 ±2% 以内。水分含量过高会使填料之间产生一层厚厚的水膜,使润滑性增强,进而弱化了填料之间的锁固效应,降低了压实度。而含水量太小,很难对颗粒之间的空隙进行有效的填充,造成压实后的孔隙率增大,从而造成干密度不够。施工单位要安排专人对含水率调节进行监督,根据天气状况、施工阶段、填料批次等因素,对喷水次数和通风次数进行灵活调节,保证填料的水分状况一直处于可压缩的有效窗口之内。

2.3 落实软基段施工监测工作

在预压过程中,根据实测数据对荷载进行动态调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堆载预压应该是路基设计荷载的 1.2\~1.3 倍,而且要均匀地分布在路堤上,以防止出现集中或滑移的现象。实测资料显示,如果目前的沉降速度仍在 0.5mm/ 天以上,说明基础还没有达到固结稳定性,这时不适合过早解除。在地基沉降速度低于设计限值,而固结系数大于 90% 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地基的卸荷和下一步的施工。在软土地基固结速度较慢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大堆载强度,或延长预压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目拟通过分步堆载或真空预压等方法,来提高基坑开挖面的排水效果,并加快土体的有效应力发展速度,进而实现对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在刚性建筑物与软弱地基的转换部位,如涵管交接段、桥头搭接段等,需进行差异化沉降缓冲。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构造形态下,其应力分布是平稳过渡的。目前常用的做法是在转换区设置灰阶梯,每级灰阶数为 30~50 厘米,高低差不得大于 1.2 米,从而构成一种等级型的剪应力型结构。采用轻质泡沫混凝土作为填料,采用干密度为 400-600kg/m3 的轻质泡沫混凝土,可有效降低地基的附加荷载,降低结构的错台。

结语:综上所述,在数字化与绿色化建设理念的推动下,市政道路建设将日益依赖于智能化施工设备和数据驱动技术,以实现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精确控制。同时,加强市政地下空间信息的整合和预测机制的构建,对于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数据支持作用。市政公用工程路基施工技术将朝着高效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张峰江.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3,(32):34-36.

[2]李文军.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探讨[J].新型工业化,2022,12(08):122-125.

[3]孔顺利.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探究[J].新型工业化,2021,11(04):83-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