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研究
韩蕊
身份证号码:120224199405271969
引言
在建筑工程规模扩大与复杂度提升的背景下,造价控制作为保障项目投资效益、规避成本风险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传统造价控制模式依赖人工算量与二维图纸,存在明显局限:各阶段数据孤立导致信息断层,人工计算易出现漏项错算,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难以实时管控,竣工结算因核对繁琐耗时久,还可能引发项目成本超支、工期延误等风险。
一、核心概念与技术基础
1.1 框架架构
数据层作为基础支撑,整合 BIM 模型与造价数据库,BIM 模型承载建筑构件几何信息与属性信息,造价数据库收录各类建材价格、定额标准等数据,二者联动为后续功能提供精准数据输入;功能层聚焦核心能力构建,涵盖算量计价、动态监控、协同管理三大模块,算量计价依托 BIM 模型自动提取工程量并匹配造价数据生成造价文件,动态监控实时追踪成本变化并预警偏差,协同管理为多主体提供数据共享与沟通渠道;应用层则将功能落地到具体场景,针对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各阶段开发专项造价控制模块,形成数据驱动功能、功能支撑应用的完整链路。
1.2 各阶段 BIM 技术应用逻辑
BIM 技术按阶段适配、层层递进逻辑嵌入造价控制全流程。决策阶段利用 BIM 模型快速统计工程量,结合造价数据库数据完成投资估算,为项目立项提供精准成本依据;设计阶段通过 BIM 协同设计平台实现设计与造价联动,实时校验设计方案是否符合限额要求,对超支部分及时优化调整;施工阶段将 BIM 模型与进度计划关联,动态对比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精准识别成本偏差并追溯原因,管控变更签证的造价影响;竣工阶段通过 BIM 模型与实际施工成果比对,自动核对工程量,加快结算流程,实现各阶段造价控制的无缝衔接。
1.3 配套支撑体系
从标准、平台、人员三方面构建支撑体系,保障框架有效落地。BIM 标准规范明确模型建模标准、数据交换格式等要求,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模型复用难、数据互通不畅问题;造价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支持业主、设计、施工等多主体实时获取更新后的 BIM 模型与造价数据,确保各方信息同步;人员技能保障通过专项培训提升相关人员 BIM 操作能力与造价控制结合应用能力,使其能熟练运用 BIM 工具完成各阶段造价工作,三者协同为 BIM 造价控制框架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二、基于 BIM 技术的造价控制总体框架设计
2.1 框架架构
数据层作为核心基座,不仅整合 BIM 模型与造价数据库,还建立二者动态关联机制,当 BIM 模型中构件参数调整时,造价数据库会自动匹配对应价格与定额数据,同步更新造价基础信息,避免数据脱节。功能层聚焦核心能力闭环,算量计价模块依托BIM 模型的参数化特性,自动提取构件工程量并生成结构化清单,无需人工二次换算;动态监控模块实时抓取施工阶段成本数据,与 BIM 模型中的计划成本比对,通过阈值设定触发偏差预警;协同管理模块则搭建多主体权限管理体系,确保业主、设计、造价咨询方既能共享数据,又能根据角色获取对应操作权限,避免信息泄露与误操作。
2.2 各阶段 BIM 技术应用逻辑
BIM 技术按全周期衔接、各阶段聚焦逻辑融入造价控制。决策阶段通过 BIM 模型快速生成三维工程量清单,结合造价数据库中的历史项目数据与市场价格,完成投资估算,相比传统依赖经验的估算方式,能更精准反映项目实际成本趋势;施工阶段将BIM 模型与进度计划绑定,实时追踪每个施工节点的实际成本,一旦出现材料浪费、工期延误导致的成本超支,可通过 BIM 模型追溯至具体构件与施工环节,快速制定调整方案。
2.3 配套支撑体系
BIM 标准规范不仅明确建模精度、数据交换格式,还制定各阶段模型交付标准,造价数据共享平台采用云端部署模式,支持多终端访问,即使施工人员在现场也能通过移动设备调取 BIM 模型与造价数据,实时核对工程量;平台还设置数据备份与版本管理功能,防止数据丢失与误删。人员技能保障实施分层培训体系,针对造价人员重点培训 BIM 模型算量与造价软件联动操作,针对施工人员开展 BIM 模型基础查看与数据反馈培训,同时建立考核机制,确保培训效果落地。
三、BIM 技术在各阶段造价控制的具体应用设计
3.1 基于 BIM 模型的工程量快速统计与投资估算
决策阶段依托 BIM 技术打破传统估算依赖经验的局限。先根据项目规划方案构建初步 BIM 模型,模型自动关联建筑构件的基础参数(如尺寸、材质类型),通过内置算量功能快速统计核心工程量,无需人工逐一核对图纸。同时,将 BIM 模型与造价数据库联动,自动匹配当前市场材料价格、施工定额标准,结合项目所在地域的人工成本、机械费用等信息,生成初步投资估算文件。若需调整项目规模或功能,只需修改 BIM 模型中的构件参数,工程量与估算结果便会同步更新,大幅提升投资估算的效率与精准度,为项目立项决策提供可靠成本依据。
1.2 BIM 协同设计 + 限额设计,实时校验造价合规性
设计人员在 BIM 模型中完成方案设计后,平台自动将模型数据同步至造价模块,实时计算当前设计方案的造价总额,并与决策阶段确定的投资限额比对。若某一设计环节超出限额,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并标注超支部位与原因,业主、造价咨询方可通过协同平台实时查看设计与造价数据,提出优化建议,避免设计完成后才发现造价超支的问题。
1.3 BIM 模型导出精准工程量清单,提升招标控制价编制效率
招投标阶段借助 BIM 技术解决传统清单编制效率低、误差大的问题。设计完成后,从 BIM 模型中直接提取构件工程量,系统按清单规范自动分类整理,生成结构化工程量清单,避免人工算量的漏项、错算。造价人员基于该清单,结合市场价格、企业定额等数据,快速编制招标控制价。BIM 模型可作为招标文件的补充附件,直观展示项目结构与工程量构成,减少投标方对清单的理解偏差,降低后续合同争议风险,同时缩短招标控制价编制周期,提升招投标工作效率。
1.4 BIM 模型与实际施工对比,快速核对工程量,缩短结算周期
竣工阶段利用 BIM 技术简化工程量核对流程。将施工完成后的实际成果与竣工版BIM 模型进行三维比对,系统自动识别二者差异,如墙体厚度偏差、管线走向调整、构件尺寸变更等,并生成差异报告。造价人员无需再逐页核对二维图纸与现场实物,只需根据差异报告重点核查不符部位,确认工程量调整范围。
结语
本文构建的基于 BIM 技术的造价控制体系,通过三级框架与全阶段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造价控制数据割裂、效率低等问题,显著提升了造价管控精准性与效率,为项目降本增效提供支撑。未来可进一步推动 BIM 与 AI、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完善行业应用标准,助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向更智能、协同的方向发展,为行业精细化转型持续赋能。
参考文献
[1] 田 雪 英 . 基 于 BIM 技 术 的 建 筑 工 程 造 价 控 制 与 管 理 [J]. 价 值 工程,2024,43(27):64-66.
[2] 魏成惠.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控制探究[J]. 建材发展导向,2024,22(20):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