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管理赋能危货运输企业设备管理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作者

冯倩

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

危货运输行业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与生态环境,其设备管理涵盖车辆动力系统、压力容器、应急装置等关键要素,需满足《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中“设备状态实时监控、隐患闭环处置”的硬性要求。数智化管理通过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感知与智能决策,是破解传统“事后维修”“人工巡检”模式局限性的核心手段。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4 年全国危货运输车辆数智化监控覆盖率已达 89% ,但设备故障导致的运输事故占比仍高达 37% ,表明数智化赋能存在“技术应用与管理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因此,探索数智化在设备管理中的深度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1 数智化赋能危货运输设备管理的核心价值

1.1 风险主动预判

传统设备管理依赖定期检修,难以捕捉动态风险(如长途运输中储罐因颠簸导致的阀门松动)。数智化系统通过车载终端(OBD)、压力传感器、红外测温仪等设备,实时采集转速、胎压、介质温度等13 类核心参数(据《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要求),经边缘计算节点预处理后,实现异常数据秒级预警。

1.2 合规强化数字溯源

危货运输设备需满足《特种设备安全法》对定期检验、维护记录的严苛要求。数智化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固化设备检修数据(如压力容器校验报告、灭火器更换记录),形成不可篡改的数字台账。监管部门可通过接口直接调取数据,解决传统纸质记录易篡改、难追溯的问题。

1.3 精准养护成本优化

基于大数据的预测性维护可避免“到期必修”的盲目性。通过分析设备历史故障数据(如发动机平均故障间隔里程、刹车片磨损速率),建立寿命预测模型,仅在关键参数接近阈值时触发维修指令。

2 数智化赋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2.1 数据采集碎片化,感知维度不完整

部分企业存在“重终端安装、轻数据质量”现象:一是传感器部署不均衡,仅 60%的罐车安装液位传感器,而对软管老化、紧急切断阀灵敏度等关键风险点缺乏监测;二是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同厂商的车载系统采用私有协议,导致转速、油压等数据格式不兼容,形成“信息孤岛”;三是极端环境下数据失真,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约 15% 的温度传感器存在 ±3 ℃的误差,影响风险判断准确性。

2.2 预警机制滞后,智能决策能力薄弱

当前数智化系统多停留在“阈值报警”层面,缺乏深度分析能力:一是预警规则静态化,未考虑工况差异(如山区路段与平原路段的发动机负荷不同),导致误报率高达 28% ;二是关联分析缺失,无法识别多参数协同风险(如“发动机水温过高+机油压力过低”的组合故障);三是决策支持不足,仅提示“异常”而未给出处置方案,基层司机仍需依赖经验判断,约 30% 的预警因处置不当演变为事故。

2.3 系统协同不足,全链条管理断裂

设备管理涉及采购、运维、报废全生命周期,但现有系统多聚焦单一环节:一是与采购系统脱节,无法根据设备历史故障率优化采购选型(如某企业连续采购同款罐车,因设计缺陷导致年度维修成本超预算 40% );二是与运输调度系统割裂,未将设备状态纳入派单逻辑,曾出现“已预警的故障车辆仍被安排运输剧毒化学品”的违规案例;三是与应急系统未联动,事故发生时无法快速调取设备应急处置手册(如介质泄漏时的堵漏方案),延误救援时机。

2.4 人员能力断层,数智工具应用受限

一线人员数字化素养不足制约技术效能:驾驶员中仅 45% 能正确解读预警代码;维修人员对预测性维护模型的信任度低,仍沿用“经验判断”;管理人员缺乏数据思维,70%的企业未建立基于数智化数据的绩效考核机制,导致技术应用流于形式。

3 数智化赋能设备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构建“全域感知+数据中台”的技术架构

全维度感知网络,按“风险等级”差异化部署监测设备,对剧毒、易爆品类运输设备,强制安装振动 (±0.lg 精度)、气体泄漏(0.1ppm 灵敏度)、紧急切断阀状态传感器;对普通危货车辆,重点监测制动系统、轮胎压力。采用LoRaWAN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解决山区、隧道等场景的信号盲区问题,确保数据传输中断时长 ⩽5 分钟。

一体化数据中台,制定《危货运输设备数据采集规范》,统一 128 项核心参数的命名、单位、精度标准(如将“罐内压力”定义为 ,保留 2 位小数”)。通过ETL 工具实现车载终端、维修系统、监管平台的数据融合,建立包含 500 万+历史故障记录的知识库,为智能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2 开发“动态预警+智能处置”的决策系统

自适应预警模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构建融合工况参数的动态阈值体系。例如,根据实时坡度、载重数据,自动调整发动机水温的预警阈值(上坡时阈值提高 5℃),将误报率降至8% 以下。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关联多参数风险,识别“刹车片磨损+雨天路滑”等组合风险,生成分级预警(红色/橙色/黄色)。

场景化处置方案,针对 12 类典型故障(如罐体液位异常、安全阀起跳),嵌入三维动画指导模块,维修人员可通过 AR 眼镜扫描设备,实时显示拆解步骤与备件型号。对接应急管理部门的“危货应急处置库”,事故时自动推送介质特性(如闪点、腐蚀性)及周边救援资源(如最近的洗消站位置)。

3.3 建立“全生命周期+跨部门协同”的管理流程

闭环管理机制,在设备采购环节,通过数据中台调取同型号设备的平均故障间隔(MTBF)、维修成本等数据,辅助选型决策;运维阶段,将预测性维护指令自动推送至维修工单系统,并关联司机APP,同步显示车辆停运时间;报废环节,依据设备累计风险次数、安全评分生成强制报废建议,避免“超期服役”【2】。

跨部门协同平台,打通设备管理系统与调度系统,开发“设备健康度”评分模型(0-100 分),调度算法优先选择 80 分以上车辆承担高风险运输任务。建立“数据看板”制度,每日推送各部门 KPI(如维修及时率、预警响应速度),将数智化应用效果纳入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 20% 。

3.4 实施“分层培训+技能认证”的能力提升计划

针对驾驶员开展“1 小时微课堂”,通过模拟软件训练预警代码解读能力,考核通过率与准驾资格挂钩;对维修人员进行 Python 数据分析、预测模型应用等进阶培训,认证合格者享受技术津贴;为管理人员开设“数据思维工作坊”,培养基于数智化数据的决策能力。某企业实施该计划后,预警处置准确率从 62% 提升至 91% 。

结论:数智化管理为危货运输设备管理提供了“精准感知、智能决策、协同高效”的解决方案,但需突破数据碎片化、决策滞后、协同不足等瓶颈。通过构建全域感知网络、开发智能决策系统、重构管理流程、提升人员能力,可实现设备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未来,随着 5G+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成熟,危货运输设备管理将迈向“全场景模拟、全流程自愈”的新高度,为行业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秦耀宗.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应急备品配置与管理研究[J]. 运输经理世界,2024(28):53-55.

【2】周锦婷. 基于轨迹大数据环境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停驻点类型识别[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