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
向琳华
苍溪县元坝镇初级中学校 628400
引言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农村初中由于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限制,体育教学长期面临诸多困境。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不足、课程实施形式化等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突破现有瓶颈,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现实问题,提出可行性改进策略,为农村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农村初中体育教育的特殊性
农村初中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客观条件来看,农村学校普遍面临体育场地简陋、器材匮乏的困境,许多学校缺乏标准跑道和专业运动设施,雨季时土质场地无法使用,直接影响正常教学开展。从师资构成来看,农村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部分学校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业体育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多所学校教学任务,教师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滞后的现象,难以开展现代体育教学。从学生特点来看,农村初中生多为留守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缺失,学生营养状况参差不齐,体能基础普遍较弱,但同时也具有吃苦耐劳、亲近自然的特点,对传统体育项目和户外活动表现出较强兴趣。此外,农村地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存在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传统观念,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农村初中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二、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面临多方面现实困境。硬件设施方面,多数学校体育场地简陋,器材配备不足且老化严重,部分偏远地区甚至缺乏基本篮球架和单双杠等器械,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师资力量薄弱是突出问题,专职体育教师比例偏低,部分学校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业教师往往需要跨校授课,导致教学连贯性差,教师培训机会有限,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缓慢。课程实施方面,教学内容以传统田径和广播操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现代化体育项目难以开展。受家庭过度保护影响,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体育课兴趣不足,存在逃避训练、谎称身体不适等现象;留守儿童群体因长期缺乏运动引导,体能基础和锻炼习惯较差。此外,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安全管理压力大,家校协同机制缺失,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场地和器材不足,导致许多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建议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优先改善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条件。例如,可以参照八年级体育教材中关于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的标准,配备基础器材,如篮球架、足球门、跳高垫等。同时,学校可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场地进行改造,如平整土地建设简易跑道,或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此外,可引入社会力量支持,如企业捐赠或公益组织帮扶,确保体育器材的更新和维护。通过改善硬件设施,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具备基本的物质保障,提高课程实施的可能性。
(二)提升师资水平,强化专业培训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且部分教师缺乏专业背景,影响教学质量。建议采取定向培养政策,鼓励本地青年报考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回乡任教,以稳定师资队伍。同时,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组织城区优秀体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或通过线上培训平台提供远程指导。例如,八年级体育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可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帮助农村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此外,教育部门应定期举办体育教师技能提升班,涵盖运动训练、课程设计、安全防护等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优化师资结构,确保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三)创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怕苦怕累、逃避训练的现象,体育课程创新应重点优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吸引力。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游戏化教学+分层激励模式:将传统体育项目改造为趣味挑战赛(如闯关式跑步训练、角色扮演球类游戏),通过情景模拟降低运动枯燥感;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体能设置差异化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同时建立课内外联动机制:课内采用小组积分制,通过团队竞赛激发集体荣誉感,减少个人偷懒行为;课外组建体育社团,开展运动达人评选等活动,对表现积极者给予表彰。针对装病现象,可设计轻度替代性活动(如运动裁判、健康督导等角色),既保证参与度又维护学生自尊。此外,引入智能化手段(如运动手环记录、健身 APP 打卡),将现代科技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激发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参与兴趣,逐步实现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以体能测试为主,忽视学生的进步和兴趣培养。建议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团队协作、健康习惯等方面。例如,八年级体育教材中的评价标准可作为参考,但需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如降低部分项目的难度要求,增加进步幅度的考核。同时,可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体育表现。此外,可将体育成绩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农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五)加强家校社协同,营造体育氛围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改进不仅依赖学校,还需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建议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宣传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督促孩子参与日常锻炼。例如,可参考八年级体育教材中的家庭锻炼建议,设计简单的家庭运动计划,如晨跑、跳绳等,帮助学生在课外保持运动习惯。同时,可联合村委会或社区组织体育活动,如乡村篮球赛、健身操推广等,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此外,可借助媒体宣传,如地方电视台或社交平台,报道农村学校的体育成果,增强社会关注度。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网络,为农村学生创造更优质的体育成长环境。
结束语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改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策、资源、师资、课程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通过加大投入、优化管理、创新方法,能够逐步改善农村体育教育现状,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的体育教学资源。未来,应持续关注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动态,结合地方特色探索多样化路径,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提升,为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牟晓红.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融合探究[N].科学导报,2024-09-27(B06).
[2]焦振国.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创新方法的有效应用探讨[J].体育风尚,2024,(04):97-99.
[3]姜衡.浅谈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困惑及对策[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雷坝镇初级中学;,2024:283-284.
[4]赵飞.新课改下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创新路径探究[J].体育视野,2024, (01):33-35.
[5]张国栋.“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研究[J].家长,2023,(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