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张春雷
泰安泰山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传统模式分析
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多依赖人工操作和纸质文件流转,信息传递存在较大的时滞和失真风险。项目管理人员通过会议、电话、纸质报告等方式进行沟通与协调,导致信息流不畅,管理效率低下。在这种模式下,项目进度、质量、成本、资源等方面的监控和管理常常处于分散状态,缺乏有效的集成管理工具,难以应对复杂项目带来的挑战。例如,许多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工期滞后和质量缺陷问题,部分原因就是信息传递的滞后和不准确。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项目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依赖于人际网络和单一的管理工具,项目管理者难以实时获取项目信息,做出精准决策,往往会导致项目管理过程中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低效操作。因此,迫切需要信息化手段来推动传统管理模式的转型,以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体效能。
2 信息化手段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2.1 主要应用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化手段已在多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首先,在项目规划阶段,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被广泛用于三维建模与虚拟仿真,能够模拟施工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预测工期。例如,通过BIM 技术,某大型建筑项目将工期提前了 15% ,项目成本节省了 10‰ 。在施工阶段,智能化传感器和监控系统被广泛应用,用于实时追踪工程进度、质量和资源消耗。此外,信息化在项目竣工后的设施管理和质量评估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使用智能化设备(如无人机和激光扫描仪)进行后期检测与维护,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精度。
2.2 当前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小型项目在信息化实施上存在困难,无法全面部署所需的管理系统和工具,影响了整体效益。其次,当前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性较差,许多项目管理方和承包商使用的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导致数据共享困难,信息流通受阻,进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第三,部分企业在信息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技术人员培训不到位,导致部分先进技术如BIM 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显著。最后,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信息化管理中的隐患,尤其是在云计算平台上存储大量工程数据时,数据泄露或系统遭受攻击的风险加剧,这可能对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公司运营造成严重影响。
3 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3.1 信息化环境下的项目组织结构优化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层级式组织结构难以适应项目管理需求。企业可将传统7-8 级管理层级压缩为4-5 级扁平化矩阵式结构,经实践验证,信息传递效率可提升40%以上。以中国建筑某重点项目为例,项目设立信息化管理中心,统筹BIM 技术应用、物联网设备部署及数据分析工作,同时组建跨部门协同小组,涵盖设计、施工、成本、安全等专业人员。借助腾讯云TAPD 协作平台,实现任务分配、进度跟踪、文件共享等功能一体化,使部门间沟通效率提升 35% ,项目沟通成本降低 25% 。此外,明确各岗位信息化职责,要求施工人员每日通过移动端APP 上传进度照片与数据,预算人员实时更新成本信息至管理平台,通过标准化流程规范,项目整体管理效率提升 30% ,有效打破信息孤岛,增强组织协同能力。
3.2 信息流与工作流的集成机制
信息流与工作流的集成需依托专业管理平台。以广联达BIM5D 平台为例,该平台通过API 接口与ERP 系统、OA 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可整合设计、施工、运维等全阶段信息。在进度管理方面,平台接入施工现场的物联网传感器,每15 分钟自动采集一次进度数据,当实际进度与计划偏差超过10%时,系统立即触发预警,以短信、APP 推送等形式通知相关负责人,使进度调整响应时间从平均3 天缩短至8 小时。在审批流程优化上,以材料采购申请为例,通过工作流引擎设定标准化流程,审批节点由原来的5 个精简为 3↑ ,审批周期从5 天压缩至1.5 天,流程效率提升 70% 。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流程进行持续优化,整体工作流效率可提升 35%40% ,有效保障项目高效推进。
3.3 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在某300 米超高层项目中,部署的智能决策系统接入施工进度、材料消耗、设备运行、环境监测等1200 余个数据采集点,运用LSTM 神经网络算法对进度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工期延误风险的准确率高达 85% 。系统内置专家知识库,整合行业资深专家经验案例2000+条,当系统预测到风险时,自动匹配相似案例解决方案供管理者参考。通过可视化大屏,实时展示成本偏差率、质量合格率、安全隐患数量等关键指标,使管理者能快速掌握项目全貌。实际应用数据显示,该系统使项目决策周期从平均7 天缩短至4 天,因决策失误导致的成本增加减少 20%-25% ,显著提升项目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3.4 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模式设计
基于BIM 技术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模式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以上海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在设计阶段,通过创建BIM 模型整合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信息,利用碰撞检测功能发现并解决管线碰撞问题320 处,减少设计变更成本约420 万元。施工阶段,将BIM 模型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在塔吊、升降机等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平均4 小时缩短至1.5 小时。运维阶段,通过BIM 模型关联设备维护手册、检修记录等信息,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维护成本降低 30%-35% 。同时,采用阿里云OSS 云存储平台,存储项目各阶段信息,通过智能检索功能,信息检索效率提升50%以上,确保项目信息完整、可追溯,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5 风险管理与应急响应的信息化策略
信息化风险管理与应急响应体系依托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构建。在某深基坑施工项目中,部署位移、应力、水位等传感器150 余个,每10 分钟采集一次数据,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准确率达 90% 。当监测数据触发预警时,系统自动向项目管理人员、安全负责人发送短信、APP 推送,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利用VR 技术开展应急演练,模拟基坑坍塌、涌水等场景,使施工人员应急处置能力提升 40%45% 。搭建应急响应信息化平台,整合周边应急物资储备点、专业救援队伍等信息,实现应急资源的快速调配。
结语
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建筑工程项目能够在更高效、精准、智能的管理体系中顺利推进。本文探讨了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从项目组织结构、信息流与工作流集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模式设计、风险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对策。未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将在效率、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佩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有色金属,2024,(S2):54-56.
[2]梁芝航.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4,(08):98-100.
[3]陈晓泽.应用 BIM 技术构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0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