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赋能微写作,提升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成效
唐青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龙溪中学 516121
引言
初中名著阅读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传统教学时常存在内容理解浅表化、阅读体验单一化、读写脱节等困境。微写作以精短聚焦、形式灵活为特点,是促进阅读理解与表达创造的有效工具。在信息技术广泛渗透教育领域的背景下,探讨数字化手段如何赋能微写作实践,以此驱动名著阅读教学走向深度化与高效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数字化赋能微写作与名著阅读的结合点
数字化环境以其交互性、即时性与多模态特性,为微写作与名著阅读的深度融合创设了关键交点。虚拟现实与情境创设软件能够营造逼真鲜活的故事情境,如模拟古典文学著作中的场景,使学生获得沉浸式体验,激发其基于真实感悟的微写作冲动。各类数字化阅读平台与文本标注工具,支持学生对名著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高亮批注与即时笔记记录,这既是对文本的精细阅读过程,亦是生成评论性微写作的重要起点。在线协作平台为名著阅读后的思考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可以在虚拟社区中围绕特定情节或人物形象,便捷地分享个人短评、参与故事续写、讨论开放式结局,形成深度思想碰撞。数字技术的嵌入,本质上是架设了促使输入性阅读向创造性表达高效转化的智能桥梁。
二、数字化赋能微写作提升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成效的路
(一)创设交互式阅读写作场景,激发深层参与动机
教师利用 3D 场景模拟、交互式电子书、动态图像或短小视频片段,生动再现名著中的关键场景或核心冲突。学生在这样的沉浸式情境中进行体验后,随即利用便捷的数字化写作工具,展开特定角色微日记创作,虚拟人物实时对话模拟,或以特定身份在虚构社交媒体上发布动态感想。以《范进中举》的阅读为例,教师利用 3D 场景重建软件还原胡屠户当铺、范进破屋等典型场景,学生通过 VR设备沉浸式体验范进中举报喜、胡屠户市侩嘴脸等情节。情境体验后,学生依托互动写作平台,以胡屠户视角创作微日记:今日见范进高中举人,回想往日斥骂他癞蛤蟆之语,手心冒汗。须备厚礼登门,脸面要紧。学生通过角色代入的微写作,将场景视觉化细节转化为具象心理描写,在辨析人情冷暖中深化对讽刺艺术的体悟。
(二)提供精细化智能写作支架,深化文本解读认知
微写作的难点常在于如何高效提取、重组文本信息并进行精准表达,数字工具能够成为学生认知过程的有力脚手架。在名著阅读前数字化概念地图或情节流程图可帮助学生预先梳理篇章结构与人物关系网,为后续聚焦式写作明确方向。以《故乡》的优点为例,教师通过数字概念图工具预设杨二嫂形象分析框架,学生在阅读时使用标注工具高亮圈画其语言动作,系统自动提取关键行为标签推送关联形容词库。学生以圆形人物的复杂性为主题撰写 200 字微评论时,智能助手推送鲁迅笔下小人物命运范例,并提示参考其行为标签链。最终学生整合文本证据,指出杨二嫂既是道德沦丧者亦是礼教牺牲品,实现碎片化观察到系统性批判的认知跃迁。
(三)构建多模态互动写作平台,促进群体知识内化
阅读名著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领悟,更在于群体智慧的相互激发。数字环境为多主体协作与多形态表达的微写作实践开辟了高效通道。基于云平台的在线协作写作板允许多名学生同时对共同关注的文本主题,如一个典型人物或特定象征物,添加个人见解卡片并形成关联性知识网络图,构建集体研讨的可视化成果。班级博客圈、专用学习社群网站为发布、分享短书评、微故事续写或人物命运设计提供了开放空间,并支持便捷的点赞、评论功能,便于学生间及时反馈与回应。更有趣的延伸活动可包含创建故事接龙帖、仿写作品风格的数字化海报配文大赛、以名著素材改编的短剧脚本众创等。
(四)创新即时化写作评价机制,驱动读写能力迭代
借助智能批改系统对学生提交的微写作成果进行自动初步分析,在极短时间内识别文本表层特征,如观点明确性、逻辑关联度、语言规范性等要素,生成具体的数据化报告与优化建议。人工反馈环节,教师可利用平板电脑或在线文档进行点对点精准批注与语音点评,结合数据报告聚焦学生个体的提升方向。系统性地收集整合学生个人微写作集萃,形成可视化发展历程追踪,方便师生对进步动态进行过程性把握。依据清晰透明的评价量规,在平台上组织学生开展规范的同伴互评实践,被证明是提升批判鉴赏力的有效方式。
(五)实现个性化微写作支持,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
智能系统在采集分析学生历史阅读记录、微写作水平测试、学习风格偏好及认知偏好数据的基础上,具备推送针对性学习资源的基础。阅读能力尚待加强的学生,接收到文本结构简化版本、重要情节动画复现资料、配以简明思考题的任务卡片;写作水平较优的学生则获得更高阶的开放式思辨题、不同流派解读视角对比信息或更具挑战性的仿创任务。数字写作平台能依照学生个体进度与意愿设定不同难度等级的微写作挑战题,如入门级的人物摘抄评点、进阶级的情境设问解析、探究级的跨文本主题比较等。
结束语
总之,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微写作实践,为破解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传统困境提供了系统性方案。通过构建虚实交融的读写场景、提供智能化的认知支持、促进即时互动的知识共创、形成精准高效的反馈闭环以及满足多元个性的发展需求,有力助推学生在深度参与中达成对文学经典的内化理解、创造性转化与价值认同。未来探索更应聚焦如何优化技术工具的深度适配性,构建科学多维的评价指标体系,培育教师实施数字化读写整合教育的专业素养,从而使此项变革具备可持续深化发展的韧性与生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隋青.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4):106-107.
[2]孙海燕.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思考[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4):108-109.
[3]张焕.名著阅读的助推器——个性化作业设计[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