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田径训练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林海宏

湛江市遂溪县大成中学 广东湛江 524300

步入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已然踏入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教育理念逐渐由单纯的知识传授朝着能力培养方向转变。高中体育教学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面临全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新课程改革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实践能力的培育,田径训练教学必然要顺应此发展态势,注重教学的科学规划与创新。就目前情况而言,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训练管理等方面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迫切需要结合新课改的相关精神,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之路。本文基于新课改背景,结合田径训练教学的具体实践,努力为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贡献有价值的参考。

一、高中体育田径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方面的困境

不少高中在田径训练教学工作当中,碰到了教学资源不够充裕、师资力量有所欠缺的状况。一些学校没有足够专业的田径训练场地以及齐全的器材,这使得教学内容没办法丰富多样,训练工作也难以做到系统有序。像是跑道的质量欠佳、跳远与投掷设备不够完善,对学生技能的正常训练以及水平提升都造成了影响。与此同时,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以及训练指导能力存在短板。部分体育教师对于田径专项技术的掌握不够牢固,缺少科学的训练办法和系统的教学经验,难以契合新课改对于学生综合体育能力培养的需求。另外,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不多,其专业发展以及教学创新的能力受到约束。这些原因致使田径教学成效不理想,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进而对整体体育教学质量带来负面作用[1]。

(二)学生兴趣和参与情况的问题

田径作为对技术与体能均有较高要求的体育项目,一些学生由于训练强度较大、技术动作比较复杂,故而兴趣缺缺,参与度也不高。部分学生对田径项目的了解有限,又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很容易产生挫败情绪,使得积极性以及持续参与的动力有所下降。

二、新课改背景下田径训练教学的创新实践

(一)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新课改着重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里的主体位置,同时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育。在田径训练教学工作中,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讲授和示范这种传统模式,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情景教学法是通过营造竞赛场景或者模拟实际运动所处的环境,使学生在具有真实感的情境中感受训练内容,强化学生实践体验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教师能够模拟比赛里起跑、交接棒等重要环节,让学生仿若置身真实场景,进而深化学生对技术细节的领悟,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游戏化教学将趣味性与竞技性融为一体,借助设计各式各样的竞赛小游戏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减轻训练过程中的枯燥之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其中。除此之外,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相互协作,分享技能技巧和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之间彼此帮助,不仅使对技能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推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竞争环境。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但丰富了训练形态,同时推动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共同提升,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契合,还给予学生更多自行发挥的空间,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2]。

(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融合

在体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田径训练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借助视频分析技术,教师能够精确捕捉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技术动作,并对照标准动作进行逐帧讲解与纠正,从而提高教学的精准程度和实际效果。

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清楚看到自身动作存在的缺陷,强化他们改正的意识,激发学习动力。与此同时,依靠运动传感器以及数据监测设备,可以实时收集学生的运动数据,例如速度、步频、跳跃高度等,为科学训练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撑。这不但有助于教师精准调整训练计划,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实现自我管理。

此外,虚拟现实(VR)技术的加入,使得学生能够犹如亲身处在赛场环境之中,提升学生对比赛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对缓解比赛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情绪有积极作用。信息技术还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个性化学习计划的制定,助力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技能水平,设计差异化的训练方案,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潜能,达成因材施教的目的。另外,线上平台以及 APP 的使用,方便学生在课后自行开展训练,并对训练进度进行跟踪,增强学习的连贯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3]。

(三)科学训练计划与分层教学的实施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科学地拟定训练规划并且开展分层教学,这是提升田径训练成效的关键行动。训练规划的制订需要综合考量学期目标与学生身体状况,合理地布局训练强度、频次以及具体内容,预防训练过量和受伤风险,切实保证学生能够健康成长。该规划的制订要特别关注周期性以及阶段性,依据学生恢复程度和能力提升状态设定不一样的训练负担。与此同时,依据学生体能水准、技术掌握状况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层次,施行有差别的教学。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主要注重动作的规范性以及基本体能的提高,着重训练耐力、协调性以及基础技能,助力他们夯实运动基础;针对技术相对较好的学生,则增加专项技能训练以及比赛策略方面的指导,重点提高技术难度与竞赛实际作战能力。分层教学不但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还能够优化教学资源的分配,强化训练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有利于全方位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除此之外,训练规划应当与阶段性测评相结合,及时对内容和方法作出调整,保障训练具备科学性和连续性。通过持续地跟踪与反馈,教师可以动态地调整训练策略,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协调发展,实现全面达成教学目标[4]。

结语

在新课改的引领之下,高中体育田径训练教学正稳步朝着多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实施科学的训练计划,教学成效获得了显著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实践充分表明,契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改革举措,不但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参与热情,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发展。展望未来,高中体育教学需要持续深化改革,着重关注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培育,推动田径训练教学与素质教育实现深度融合,为培育新时代健康且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奠定稳固根基。

参考文献:

[1]杨华杰.高中体育教育中田径训练新模式探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6(12):176-178.

[2] 马东海.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体育田径训练教学实践[J]. 新体育,2024,(04):74-76.

[3]苏万辉. 基于新课改的高中体育田径训练教学探究[J]. 考试周刊,2019,(36):153.

[4]刘晓洁,孙静.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田径训练教学探索[J].高 考,2021,(1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