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康复护理

作者

方波波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1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属于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持续性气流受限是其主要特征,通常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患病群体,若未及时处理可诱发肺性脑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对于慢阻肺,临床主张药物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但临床治疗效果有限,需配合呼吸康复护理。鉴于此,本文就呼吸康复护理用于慢阻肺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将慢阻肺患者当作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在 2022.09\~2024.09,总共有 84 例患者入选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 42 例。试验组中男女占比分别为 59.52% (25 例)、 40.48% (17 例);年龄区间在 45 岁~78 岁,平均( 60.39±7.54 )岁。对照组中男女占比分别为 61.90% (26 例)、 38.10% (16 例);年龄范围在 46 岁~78 岁,平均( 60.48±7.61 )岁。对比两组的各项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归类到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划分到试验组的患者开展呼吸康复护理,详细措施为:

(1)呼吸功能基础监测:入院早期,护理人员应动态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帮助其制定个体化的呼吸康复方案,除训练腹肌、肋间肌、膈肌等区域外,还需引导其进行正确的吸气 $$ 呼气训练,关注呼吸道,及时清理呼吸道痰液,维持呼吸道畅通。

(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传授音乐疗法、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法等情绪调节方法,引导其自行调节心理状态;列举以往治疗效果良好的案例,组织病友交流会,鼓励患者互相加油打气,增强康复信心;叮嘱家属经常关心和陪伴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3)康复训练: ① 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缩唇式呼吸训练、吹气球等,每次训练时间设为 10min ,每天训练 3 次。 ② 运动训练: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挑选合适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太极拳、散步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身体耐受为宜

1.3 观察指标

(1)呼吸功能:借助肺功能仪测定患者的用力肺活量。

(2)生活质量:挑选健康调查简表(SF-36)当作评估依据,共计 100分,分数越低则代表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 SPSS25.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t 验证,计数资料用( 0% )表示, x2 验证,若 P<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在用力肺活量与生活质量评分上,试验组分别为( 2.34±0.41 )L、( 56.48±3.17 )分,对照组分别为( 2.37±0.42 )L、( 56.72±3.19 )分,对比差异不大( t1=0.331 , 12=0.346 ; Pl=0.741 , P2=0.730 , P>0.05 )。

干预后,试验组的用力肺活量与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 3.56±0.74 )L、( 83.92±7.11 )分,均高于对照组( 2.95±0.48 )L、( 70.46±8.03 )分,对比差异较大( t1=4.482 , t2=8.133 ; Pl=0.000 , P2=0.000 , P<0.05 ).

3 讨论

慢阻肺属于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近些年来其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原因。药物和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慢阻肺的常用手段,但不能促进呼吸功能的康复,故需加强护理干预。

在慢阻肺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首选常规护理,但干预效果不理想。呼吸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注重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关注呼吸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加快呼吸功能的恢复速度,预防病情复发[2]。该研究发现,试验组的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 ρP<0.05 )。分析其原因是:呼吸康复护理通过心理护理,有助于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康复信心;加强呼吸功能基础监测、呼吸训练及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3]。

综上所述,针对慢阻肺患者,实施呼吸康复护理的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玲利.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联合呼吸康复训练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5):635-638.

[2]李菲,陈伟伟,高蒙蒙,等.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4,30(4):998-1002.

[3]李小青.呼吸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分析[J].婚育与健康,2024,30(22):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