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东明粮画技艺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作者

卞宸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399

引言:东明粮画是源于明清时期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以五谷杂粮拼贴而成,融合民俗文化,农耕文明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东明县乃至菏泽地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东明粮画,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非遗文化品牌,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文化繁荣的需要,更是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东明粮画非遗品牌助力乡村发展的现实意义、存在困境以及优化路径进行深入剖析,对于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东明粮画非遗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东明粮画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怀,粮画以农民最为熟悉的农作物谷粒为材料,将丰收喜悦、生活美好寓于作品之中。同时粮画常以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为主题,在选材、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体现出传统美学特质。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东明粮画,推动粮画非遗品牌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赓续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通过深入挖掘粮画的文化精髓,创新表现形式,讲好“粮画故事”,让粮画作品焕发时代光彩,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认同,涵养家国情怀。在东明县高寨镇,传承人张秀芳通过收集挖掘、再创作等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寨粮画”,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名片,营造了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东明粮画产业化发展,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东明粮画制作所需的小麦、玉米、高粱等原料,大多来自当地种植,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产品销路。依托粮画开发文创产品,大大延伸了产业链条,催生出一批农产品加工、包装等新兴行业,在销售环节,借助电商平台开拓市场,能有效对接消费需求,让粮画产品“走出去”。同时粮画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升温。以粮画为核心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体验式采摘、制作等项目,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有利于拉动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东明粮画非遗品牌建设,正是通过“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新动能。

(三)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根本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兴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义,打造东明粮画非遗品牌,有助于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涵育文明乡风。一方面通过举办粮画创作比赛、文化节等,提高村民参与热情,丰富文化生活,有利于提振文化自信,焕发乡村文化活力。另一方面东明粮画承载着勤劳善良、真诚朴实的优秀品质,将其提炼、弘扬,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作用,助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此外注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用粮画讲好乡村发展故事、展现时代精神风貌,对于吸引更多外来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具有独特优势。以东明粮画为引领,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品牌,正是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助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战略选择。

二、东明粮画非遗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一)塑品牌扬特色,文化底蕴彰新姿

要充分发挥东明粮画非遗品牌的价值功能,首要任务是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建设要立足地域特色文化,从粮画的起源、发展、技艺特点等方面深入挖掘,提炼东明粮画的文化精髓,塑造“以粮为媒、寓意吉祥”的品牌内核。同时要创新表现形式,用现代审美诠释传统技艺,通过举办粮画大赛、展览等,集中展示粮画精品力作,提高艺术品位,吸引公众目光。借助融媒体传播,生动讲述粮画背后的人物故事、乡土情怀,拉近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此外要注重将东明粮画,东明梨画,剪纸等融合发展,统一包装、整体营销,擦亮“东明文化”金字招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东明粮画文化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二)融产业促转型,经济活力焕生机

在塑造文化品牌的基础上,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完善全产业链布局,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创意农业转型升级。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促进粮画原料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鼓励发展粮食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加工工艺,研发营养健康的粮食制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以粮画为纽带,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粮画非遗展示、田园风光游览、农耕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开发极具乡土特色的文创产品,丰富旅游内涵。鼓励发展乡村民宿、养生度假等新业态,拓展粮画非遗品牌文化内涵,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比如依托晏城村丰富的粮画资源,引进文创企业,打造“粮画小镇”,建设集粮画制作体验、创意农业观光、乡村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融合“粮食+”、“文化+”、“旅游 + ”等产业形态,不断催生乡村发展新动能。通过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融合、与旅游融合,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三)传技艺育匠心,人才队伍展新颜

粮画非遗品牌建设归根结底要靠人来支撑。要着眼长远,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培养新时代粮画传承人才队伍。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制度,畅通非遗传承人申报渠道,做好传承人群体的培育和管理服务,制定优厚的扶持政策,在场地、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传承人的获得感。同时创新传承模式,综合运用“师徒制”“学徒制”等,在民间传承的基础上,推动粮画进校园、进课堂,让优秀的民间艺人定期到学校授课,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知农爱农”的理念,激发传承粮画的志趣,如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等阵地,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粮画选修课、社团活动,培养粮画传承后备军[2]。此外要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广泛开展粮画创作、体验、推广等活动,让非遗传承“飞入寻常百姓家”。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粮画制作技艺网上展示平台,通过线上教学、慕课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扩大受众范围。定期举办粮画艺术节、创意大赛等,为粮画爱好者搭建交流切磋平台,推动粮画艺术创新发展。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东明粮画作为弥足珍贵的非遗瑰宝,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东明粮画非遗品牌建设,从挖掘独特的文化价值、拓展产业融合的广度深度、强化人才队伍的支撑保障等方面着力,必将赋予传统技艺以新的时代内涵,激发乡村发展新的内生动力。在“文化+”的引领下,在“产业+”的驱动下,昔日单纯作为“文化符号”的粮画,必将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名片”。

参考文献:

[1]张瑜,赵军霞,邵链鹏.魏县花布传统技艺与乡村文化振兴融合发展研究[J].天工,2023,(01):50-53.

[2]沈莉.乡村振兴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J].村委主任,2024,(03):203-205.

本文系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3030119,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以东明粮画为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