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钦县县城避险搬迁背景及文化传承现状研究
尼玛拉木
中共德钦县委党校
一、引言
德钦县作为滇西北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宝库,正处于县城避险搬迁这一关键发展节点。此次搬迁不仅关系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更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存续与传承产生深远影响。在搬迁尚未全面落地之际,深入探究搬迁背景与文化传承现状,是制定科学合理文化保护策略的重要前提,对维系德钦县文化根脉、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钦县县城避险搬迁背景
(一)地质灾害威胁
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 “三江并流” 腹地,地处横断山脉中段、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全境山高坡陡、峡长谷深,地形地貌复杂,平均海拔 4270 米,县城升平镇海拔 3400 米,有 “悬崖小镇” 之称。复杂的地质环境导致县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据迪庆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2 年资料显示,城区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达 106 处,包括 94 个滑坡、8 个崩塌、4 条泥石流沟(如直溪河、水磨房河、一中河、巨水后山沟泥石流及梅里小学后山滑坡等),这些灾害危害规模大、威胁面广、破坏力强,严重威胁县城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城市发展受限
1.建设用地匮乏:德钦县城区适宜建设用地仅 0.42 平方千米,未来城镇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狭窄的地形极大限制了城市建设拓展,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及城市经济发展需要。
2.发展成本高昂:受地形险峻影响,当地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导致建设成本和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地质灾害防治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工程治理代价极高,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政策推动与战略布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德钦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2020 年 6 月,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对德钦县城实施整体搬迁。2024 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叶枝镇、巴迪乡划归德钦县管辖,其中叶枝镇被确定为德钦县城搬迁新址。叶枝镇地处澜沧江边,海拔 1859米,地势平坦开阔,地质条件稳定,水源丰富,利于城市建设,且拥有悠久历史、独特区位优势及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作为德钦县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将承担县城避险搬迁的重要职能。
三、德钦县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一)物质文化传承
1.建筑文化:德钦县藏族传统民居以石木混合结构的 “碉房” 为主,依山而建,外观厚重古朴,内部装饰精美,常运用藏传佛教题材的彩绘与木雕,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浓郁。但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及县城搬迁,传统建筑面临被现代建筑取代的风险,部分古老建筑技艺也濒临失传。目前虽有部分传统民居得到保护,但保护力度和范围仍需加强,新县城规划中如何融入传统建筑元素、延续建筑文化脉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服饰文化:藏族服饰色彩鲜艳、工艺精湛,妇女喜穿白色或黑色百褶裙,搭配绣有精美图案的坎肩,男性身着藏袍,腰间系彩绸腰带并佩挂藏刀等饰品;傈僳族服饰同样独具特色,女性上衣为对襟短衫,下着百褶裙,头戴银饰头饰,刺绣纹样丰富。如今,居民仅在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穿着传统服饰,日常生活中现代服饰已占据主导地位。且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复杂,传承者数量较少,面临传承困境。
3.饮食文化:藏族的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酥油茶需将茶叶、酥油、食盐在茶桶中反复搅打制成,是藏族日常生活和待客的必备饮品;青稞酒以青稞为原料酿造,酸甜可口,是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糌粑则是藏族主食之一,便于携带和保存;傈僳族的手抓饭也别具风味。
尽管这些特色饮食在当地仍广泛存在,但部分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缺乏系统传承与记录,年轻一代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逐渐降低。
(二)非物质文化传承
1.民俗仪式:藏族的 “梅里神山祭祀” 是重要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十一月,当地民众会举行盛大祭山仪式,通过煨桑、诵经、舞蹈等形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及对丰收、平安的祈愿,该仪式于 2014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族 “百谐” 祭祀仪式(汉语译为 “刀赞”)于 2017 年 6 月2 日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源于一千多年前的格萨尔王时代,早期用于战前动员和鼓舞士气,后逐渐演变为民众节庆聚会时的娱乐性文艺表演项目。目前,这些民俗仪式虽在当地定期举行,但参与人群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参与度不高,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
2.传统技艺:藏族唐卡绘制技艺在德钦县底蕴深厚,画师用天然矿物颜料在棉布上精心绘制佛教造像、坛城图等,一幅唐卡创作往往耗时数月甚至数年;傈僳族的火草织布技艺展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以火草纤维与麻线混纺成布,再经染色、刺绣制成服饰。然而,唐卡绘制技艺学习周期长、难度大,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较少;火草织布技艺因材料采集困难、制作工艺复杂,传承者也寥寥无几,传统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3.音乐舞蹈:藏族弦子舞是德钦县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以 “哔旺”(弦子)为伴奏乐器,歌词内容涵盖爱情、劳动、宗教等主题,舞步优美、节奏明快,是节庆、婚嫁等场合的必备活动;傈僳族的 “阿尺木刮” 歌舞以模拟动物动作为特色,舞蹈动作模仿山羊、老鹰等,歌曲多反映狩猎、农耕生活。尽管这些音乐舞蹈形式在当地仍有一定群众基础,但传承方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和推广,在现代文化冲击下,影响力逐渐减弱。
(三)文化传承成果与挑战
1.传承成果:近年来,德钦县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政府积极推动非遗名录体系建设,目前拥有 “梅里神山祭祀”“藏族弦子舞” 等国家级非遗项目 2 项、省级非遗项目 5 项、州级非遗项目 12 项、县级非遗项目 30 余项,形成较为完善的四级名录体系。通过 “非遗传承人认定” 机制,认定各级传承人 56 名,为文化传承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借助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弦子节”“奔子栏锅庄文化艺术节” 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了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面临挑战:在县城避险搬迁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传承主体流失,年轻一代因外出务工、求学等原因,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下降,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文化空间变迁,原县城的寺庙、文化广场等文化空间是民族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搬迁后文化空间发生改变,可能导致文化活动难以延续;三是传承环境变化,新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可能带来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如何在新环境中营造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氛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德钦县县城避险搬迁是基于地质灾害威胁和城市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这一举措将深刻改变德钦县的发展格局。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魅力,但在搬迁背景下,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面临诸多挑战。为实现民族文化在搬迁过程中的有效传承,需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注重文化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创新文化传承方式,让德钦县的民族文化在新环境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注:云南省迪庆州党校系统课题“德钦县县城避险搬迁中的社会适应和文化传承研究”,课题编号: 2025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