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吴忠海
身份证:150422198209233315
引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动脉,涵盖公路、铁路、城市公交、货运物流等多个领域,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出行体验、物流效率与公共安全。传统交通运输管理依赖人工巡检、经验调度,面对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与复杂的运输需求,易出现交通拥堵频发、资源配置失衡、安全事故处置滞后等问题,难以适配现代交通发展需求。
一、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现存问题
1.1 信息碎片化,数据支撑薄弱
交通运输管理涉及交通、公安、城管、物流企业等多主体,各类数据多由不同主体独立存储,数据格式不统一、更新不同步,形成数据孤岛。交通部门的路网监测数据与公安部门的车辆违章数据无法实时互通,导致交通疏导与违章治理难以协同;物流企业的货运信息与公路管理部门的收费站数据脱节,无法精准规划货运路线、规避拥堵路段。此外,部分偏远地区交通监测设备不足,数据采集不完整,进一步削弱信息技术的支撑能力,影响管理决策准确性。
1.2 技术与场景适配不足,实用性欠缺
部分交通运输管理场景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重技术、轻需求的倾向,未结合不同交通场景的特性优化功能。例如,在农村公路管理中引入复杂的智能监测系统,因农村交通流量小、运维资源有限,系统功能无法充分利用,反而增加管理成本;在城市公交调度中,仅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流量制定发车计划,未考虑道路施工、天气等临时因素,导致调度方案与实际需求脱节。此外,部分技术过度追求“自动化”,忽视人工干预的必要性,如交通信号自动调控系统在突发事故时无法快速切换手动模式,延误拥堵处置。
1.3 多主体协同不畅,联动效率低
交通运输管理涉及政府部门、运输企业、出行者等多主体,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未形成高效协同机制。政府内部各部门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如交通部门的路况信息未及时同步至城管部门,导致道路维修施工与交通疏导不同步;运输企业间缺乏数据共享渠道,如货运企业无法获取同行的空驶车辆信息,导致车辆空驶率高、资源浪费;出行者获取交通信息的渠道分散,信息更新速度不一致,易误导出行决策。
二、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2.1 交通流智能管控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聚焦实时化与精准化,依托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交通流监测与调控体系,实现路网运行状态的动态管控。在城市道路管控中,通过道路传感器、高清摄像头采集实时车流量、车速、排队长度等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分析拥堵成因,推送针对性调控方案:对车流量饱和路段,自动调整交通信号灯配时;对事故路段,实时推送绕行提示至周边车辆导航系统,并联动交警部门快速处置。在高速公路管控中,通过毫米波雷达、无人机监测路段车流密度,当车流接近饱和时,自动开启可变车道,并通过情报板发布限速、车距提示,避免追尾事故。
2.2 运输资源动态调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侧重高效化与集约化,借助大数据与 GPS 定位技术优化运输资源配置,提升调度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在城市公交调度中,通过公交 GPS 定位实时掌握车辆位置与载客量,大数据分析不同时段、路段的客流量变化,动态调整发车频率与路线:高峰时段增加热门线路发车班次,平峰时段缩短发车间隔或合并低效线路;针对临时拥堵路段,自动规划临时绕行路线,并通过公交 APP 推送至乘客,减少候车与乘车时间。在货运物流调度中,构建货运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物流企业的货运订单、车辆定位、空驶车辆信息,平台通过算法匹配货源与车辆,减少空驶率;利用大数据分析货运路线的路况、收费站分布、油耗情况,优化运输路线,降低物流成本。在冷链运输调度中,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货物运输环境,确保货物品质。
2.3 安全应急协同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注重快速化与联动化。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体系,降低安全风险、缩短事故处置时间。在车辆安全管理中,通过车载诊断系统实时监测车辆运行状态,发现故障隐患时自动提醒驾驶员,并将预警信息推送至运输企业;对两客一危车辆,通过 GPS 定位与视频监控实时监管驾驶行为,违规时自动发出语音警示并同步至监管平台。在事故应急处置中,事故发生后,车载终端自动向交警、急救、消防部门发送事故位置、车辆信息;应急平台整合事故现场视频、周边路况数据,制定救援路线,调度最近的救援力量;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事故数据,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可靠依据。
三、推动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高效应用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数据整合,构建统一信息平台
由交通管理部门牵头搭建交通运输统一信息平台,制定数据采集、存储、共享的统一标准,明确各主体的数据权责,推动交通、公安、城管、物流企业等多主体的数据汇聚。将交通部门的路况数据、公安部门的车辆信息、物流企业的货运数据实时接入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明确数据更新频率,确保数据时效性。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设置分级访问权限,避免数据泄露,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支撑。
3.2 优化技术适配,结合场景精准落地
交通运输管理中,需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差异,选择适配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式。在城市交通管理中,重点部署高密度监测设备,引入 AI 交通信号调控系统;在农村公路管理中,优先选用低成本、易维护的监测设备,简化系统功能,降低运维难度。在客运管理中,聚焦乘客体验优化,强化 APP服务、实时调度功能;在货运管理中,侧重资源整合,完善货运信息共享、路线优化功能。建立技术应用评估机制,定期收集管理人员、运输企业、出行者的反馈,及时优化技术功能,确保技术与实际需求精准匹配。
3.3 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提升联动效能
建立政府、企业、出行者协同参与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明确各主体权责与互动流程。政府层面,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如交通部门与公安部门共享路况、违章数据,实现交通管控与执法联动;企业层面,搭建行业共享平台,鼓励运输企业、物流企业上传数据、共享资源,如货运企业通过平台共享空驶车辆信息,降低行业空驶率;出行者层面,整合交通信息发布渠道,通过统一 APP 推送路况、公交、货运信息,确保信息一致性与及时性。
结语
信息技术为交通运输管理突破传统瓶颈、实现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关键路径,其在交通流管控、运输调度、安全应急中的应用,可有效解决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提升交通运输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当前应用中存在的信息碎片化、技术适配不足、协同不畅等问题,可通过数据整合、技术优化、协同机制构建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J].汽车周刊,2025,(08):54-56.
[2]董跃东.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物流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25,(0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