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下小学中段班级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
孙春月
深圳市罗湖区翠园实验学校 518000
引言
一般来说,小学三四年级属于小学中段,属于小学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性阶段,学生们的思想方式较低年级段时有了明显转变,身体也在不断发育和成长。鉴于上述原因,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求也将不断提升,班主任必须统筹好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两大方面,在管理方式上从多方面入手,敢于创新和敢于整合,在自身扮演好班级管理“领航员”的同时,充分培养班长以及班干部的管理能力,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让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小班主任”,帮助教师出色地处理好班级各项事务。本文立足小学中段班级管理实践,探索如何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助力其全面成长。
一、新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与实践导向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强调教育的普惠性与全面性,要求班级管理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教会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倡导将管理实践与生活技能、社会能力培养相结合;“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鼓励通过自主管理增强学生自信心;“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为差异化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则指引班级文化建设方向。这些理念为小学中段班级自主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新的内涵。
二、创新班干部轮换机制,激活自主管理动能
(一)“班长人人当”的制度设计
推行“班干部轮换制”是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的重要举措。该制度打破传统“终身制”局限,通过民主选举、抽签轮岗、值日班长等多元方式,确保每位学生获得管理岗位体验。例如,采用“周班长轮值制”,学生每周轮流担任班长,负责班级纪律维护、活动组织等事务;或设立“专项管理员”岗位,如图书管理员、绿植养护员等,让学生在专长领域发挥管理才能。这种制度设计使班级管理从“少数学生主导”转变为“全员参与”,有效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管理潜能。
(二)优化岗位匹配与竞争机制
在实施轮换制时,需注重岗位需求与学生特长的精准匹配。班主任可通过观察、学生自评等方式,了解学生性格特点与能力优势,合理分配管理岗位。同时,建立透明的竞争上岗机制,通过公开竞选、民主投票等环节选拔班干部,并设立“管理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履职表现,作为评优参考。例如,在竞选学习委员时,组织候选人阐述工作计划,由全班同学投票表决,既保证选拔公正性,又提升当选者的责任意识。
三、强化协同教研,精准把握学习动态
小学中段作为学习转型关键期,学生面临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挑战,数学应用题复杂度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要求拔高,导致学习能力与进度差异显著。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构建的协同教研机制,通过每周学情分析会共享课堂观察记录,每月整合各学科作业完成、测试成绩等数据录入“学科学习档案”,形成可视化学情图谱。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组建学科帮扶小组,采用“基础题型分解训练+错题追踪”策略;为学有余力者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如数学建模探究、语文创意写作工坊。同时,每月开展匿名学习困惑问卷调查,结合课间谈心、课后答疑等一对一沟通,动态调整分层教学方案与自主学习任务单,确保每位学生在适配的学习节奏中实现自主管理能力与学业水平的双重提升。
四、构建团队协作模式,培育集体凝聚力
(一)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
将“团队协作”理念融入班级管理,以学习任务与活动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布置“家乡文化探究”任务,学生分组负责资料收集、采访调研、成果展示等环节,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在数学实践课上,开展“校园测量”活动,小组共同设计测量方案、记录数据并汇报结论。这种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二)自主管理条例共商共行
鼓励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制定,通过班会讨论、提案表决等形式,形成《班级自主管理公约》。公约涵盖学习纪律、值日分工、奖惩机制等内容,由各小组轮流监督执行。例如,在值日制度中,采用“小组承包制”,每组负责一周班级卫生,组内自行分配任务,并相互监督完成质量。这种自主管理模式使学生从“被动遵守”转变为“主动维护”,显著提升班级管理效能。
五、开展多元实践活动,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一)日常生活技能培养
结合新教育“生活即教育”理念,将自理能力培养融入日常管理。通过“生活技能打卡”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整理书包、系鞋带、叠衣物等基础技能;设立“班级生活小管家”岗位,负责监督同学个人卫生、物品摆放等情况。此外,组织“校园劳动日”,学生分组完成教室清洁、绿植养护等任务,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二)社会实践与公益行动
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自主管理的边界。例如,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学生分组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敬老院慰问等活动;策划“职业体验日”,让学生模拟超市收银员、图书管理员等角色,在真实场景中锻炼沟通与应变能力。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提升了其综合实践能力。
六、结语
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中段班级自主管理实践,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强化协同合作、丰富实践活动等策略,构建了“学生自主、教师引导、家校协同”的管理生态。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集体协作意识与生活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推动班级自主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乾钧.新时代下培养小学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探索[J].新教育,2024(14):32-34.
[2]郭学荣.小学班主任的角色蜕变,从管理者到教育引路人[J].2023(35):97-99.
[3]吴南玲.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技巧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