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评一致性”三部曲课例研究
王建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实验小学
建设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清晰教学,学生才能透彻学习,进而切实提升学业水平。为此,教学过程中可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备课与授课,确保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评价三者协同统一。运用该理念上好课的核心,在于精准设定目标、精确设计评价、精细设置教学。
本文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Unit2“Dinner is ready!”第一课时(Storytime)为例,结合本人备课及课堂观察报告撰写的经历,分享对“教-学-评一致性”原理的实践感悟。
第一部:精准设定目标,确保“教-学-评一致性”
学习目标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运用逆向思维,从预期学习结果出发,推导评价方式与教学活动,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一线教师需明确学期、单元、课时三个层次的目标。目标的设定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
解读教材并结合学情,从课文插图中提炼出“学会分享、感恩”的深层内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感恩父母。基于此,确定三个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会交流):熟练掌握食物类词汇,运用“What’sfor dinner?”等句型询问并回答晚餐安排,提升语言运用与学习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会感恩):通过就餐情境学习,培养餐桌礼仪,运用目标语言分享食物、礼貌交流,发展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生活):小组合作设计健康晚餐,形成健康饮食习惯,深化“Nice dinner,happy life”观念,提升思维品质。三个目标层层递进,确保“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落实。
第二部:精确设计评价,推进“教-学-评一致性”
仅有目标而无适配评价,目标便如空中楼阁。评价应基于目标设定,其标准与目标达成度紧密关联,且需优先于教学环节。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匹配需遵循“相互匹配”原则,并立足学生学情。在本节课中,评价任务设计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确保学生学有所得。

在本节课中,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学习目标高度契合,兼具可操作性、可测评性与成果导向性,有力推动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
第三部:精细设置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当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确定后,设计具体的教与学活动,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可测评性并突出成果性,成为关键。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中,教师需清晰完成三项核心工作:一是向学生明确呈现评价任务与标准;二是全程收集并分析教与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三是精准把握学生学习成果,并据此及时给予反馈指导,确保预设目标达成。
那么,在本节课实践中,我们是如何将评价自然融入教与学过程?又怎样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有机整合呢?

在各教学环节完成后,及时收集并处理评价信息至关重要。将评价融入教与学全过程,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参与评价活动设计、实施与协作,促使学生依据评价结果优化学习策略。同时,教师通过科学分析评价数据,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提供针对性反馈,反思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相长。实践表明,“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模式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能与教师教学质量。
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构成“教-学-评一致性”设计的核心要素。三者协同统一时,课堂结构更清晰、逻辑更严密。这一理论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路径与方法支撑。课堂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让教师精准施教、学生深度参与,实现学有所得、思有所获。随着对“教-学-评一致性”的持续探索,其将为师生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我将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深化实践应用,切实推动学生学业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