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探究
田建军
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初中 226532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引起了广泛关注,教育部办公厅 2024 年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等,要求统筹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规模化教师培养计划,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列入计划,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课堂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以师生为主实施的诊断、分析和评估学生课堂学习成效、教师教学实施数量和效果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进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与生成性的课堂活动如影随形。正因如此,教师在课堂学习评价内容的甄选、评价方法的构思以及评价结果的剖析等环节,极有可能遭遇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当人工智能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它所带来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一、围绕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教学活动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要成功构建并有效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就需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把培育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确立为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既定目标,精准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方向,再围绕这些重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而要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教师首要任务便是深入透彻地了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与深刻内涵。以《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鼓励他们挖掘出文中“母亲”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敏锐地察觉到“母亲”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他们从文中“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等语句中找到了有力依据;还有的学生认为“母亲”聪明能干。在学生充分分享观点之后,教师进行总结陈述,并巧妙借助名人轶事或经典名句,深入阐释“母亲”优秀品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远体现。
二、根据学生学情丰富教学内容
(一)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习热情
课前应创设师生互动氛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开展讨论,以便及时开展互动式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并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想法,为他们提供一个表达空间,进而给予他们教学反馈。在课前通过 AI 的出现产生与课文内容相符的虚拟学习场景,让学生进入虚拟学习空间内“游览”,将无形中的讲解变为有形,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运用 VR 的实景进入苏州园林实景游览,感受苏州园林的整体布局与建筑特色等。课堂进行伊始进行随机的抽取,让学生进讲述“游览”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课程。
(二)鼓励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系统,根据学生过往学习数据,为每位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任务单。如阅读任务中,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推荐带注释、解析的简易版文本,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与深度探究问题。学生依据任务单,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完成后在平台提交学习笔记、疑问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推动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习意识。
项目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指学习者在一定的资源和支持下,明确探究任务后,展开调查活动,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并完成学习项目的全过程。可以以“家乡文化传承”为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获取家乡相关的历史传说、风俗等,运用智能剪辑软件制作成家乡短视频、撰写调查报告,探究过程中,教师登录线上平台及时把握小组项目研究的进度,随时进行点拨、指导,学生要学会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完成作文后,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工具,如 Grammarly(中文写作辅助版),检测语法问题、句子流畅问题,得到写作修改意见,如如何选词、换词、调整结构等,学生根据意见对作文修改后,将作文上传班级平台,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总评,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
(三)实施多元评价,促进素养提升
由于单一评价模式的限制,许多学生在参与课堂评价时缺乏积极性,未能充分展现学习主动性。比如,教学《雨的四季》时,教师围绕不同季节的雨设计探究主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给予肯定,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引导学生通过思维碰撞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切实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在课堂实施层面,教师需构建科学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通过设计多维度互动任务,引导学生从单一问答转向综合性学习。教师可借助数字化资源拓展学习路径,如利用气象科普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探究活动中产生学习兴趣;建立动态评价机制,采用学习档案记录表、课堂观察量表、阅读成长日志等工具;定期组织师生访谈,多角度追踪学生学习轨迹。
结语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既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探索多元评价路径,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中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利用智能学伴等信息技术,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知识,还能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教师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借助数字手段,能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如顺畅溪流般毫无阻碍,进而为学生创造更多投身课堂学习的契机。在未来的教学征程里,我们仍需持续探索、积极创新,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厅函〔2024〕32 号[A/OL].(2024-12-02)[2025-01-25]
[2]饶怡,袁博川,袁玉波.在线课堂学习者互动状态识别方法[J].计算机科学,2024,51(11A).
[3]戴倩倩.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例谈[J].中学课程辅导,2023(22):21-23.
[4]吴恬恬.“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法探究[J].成才之路,2023(27):89-92.
[5]洪宏.“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3.
[6]徐志强,徐萍.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思与行[J].教育艺术,202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