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网生时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瓶颈与对策
荀俊钦 庾明达
曲靖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云南曲靖 655011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云南比较好地运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全媒体时代下受技术驱动及文化本体双重维度,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得益于媒介技术的力量,又建立在地方性文化特点与现代性表达的结合之上,这种思路达成了传统元素跟现代传播的协同共进,营造具有地域标识及时代特征的复合型新媒体传播体系,因此,研究网络新媒体在民族文化发掘与传承中的应用对策,能丰富民族文化传承理论,指导民族文化发掘与传承。
一、网络新媒体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瓶颈
(一)数字鸿沟下的创作及传播条件制约
1.边疆民族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更新速度快,但云南边疆少数地区因历史与现实等综合因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比较迟缓,民族文化传播的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播方面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网络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3]这种网络信号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居民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传播当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3]同时也使得外界观众难以实时获取到这些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
2.缺乏网络视听内容制作人才
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严重不足,网络视听节目制作的创作者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既熟知民族文化精髓且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以红河哈尼梯田农耕文化的传播现状为例,尽管这文化形态独特的代表着红河地方文化特色与蕴含着独特价值内涵,但由于缺乏专业传播团队的系统性策划与管理,其传播未能深入开掘梯田文化背后所承载的生态智慧体系以及家族传承脉络中的多元故事。大量掌握民族语言、深谙本土文化的年轻群体选择前往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主体出现代际断层现象。从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视角观察,优秀传播人才的培养短缺与人才流失的叠加效应,必然制约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效果,既进而影响了民族文化深层价值的有效释放与广泛传播。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生产困境
1.文化符号表层化与失真
目前,在网络新媒体数字传播中显现出云南民族文化符号化表层话呈现的倾向,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被添加了很多商业性的成分,甚至直接忽视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彰显,必然会影响人们对于文化内容正确理解。致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停留在浅层次,无法使用户真正了解其文化魅力与内涵。[4]更需引起重视的是,有的创作者为追求文化传播效益,存在虚构不实民俗信息的现象。从根本上对民族文化的本真性造成破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长远维度审视,此类缺乏文化敬畏的传播行为,不仅消解了民族文化内在的精神价值,更割裂了其代际传承的完整性,使文化传承的严肃性与延续性面临实质性威胁。
2.内容工业化复制导致的审美倦怠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视听内容的瓶颈不仅体现在文化符号的表层化,还体现在某些内容生产者为追求流量红利,博取眼球,采用“模板化”“标准化”的制作方式,导致大量重复性内容涌现。以抖音平台为例,“民族服装换装秀”和“篝火表演”等高度相似的视频充斥在短视频平台。[5]数据显示,2023 年云南民族文化短视频的观众留存率较上年下滑近三成(《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这种工业化复制的内容生产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播内容的数量,导致作品呈现雷同化倾向,难以实现文化价值的持续性输出。不仅不能有效的传递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反而还将可能使观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刻板印象加重,制约着民族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3.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处于跨文化传播建构的语境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完整呈现面临挑战,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例,其“黑白战争”概念里蕴含的生态智慧与社会价值,总是被不同文化的受众片面当成简单片面的神话叙事看待,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在网络视听内容传播过程中产生损耗,更可能引发对民族文化的误读和曲解,进而影响传播的有效性。从跨文化传播的维度审视,如何跨越文化壁垒、文化差异,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深层内涵的精准传递,成为当前文化传播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4)土味文化沦为Z 世代潮流
土味文化,即指一种充满乡土气的文化现象,伴随着短视频兴起的一些接地气的网络热梗以及网络用语,具有病毒式传播,易被网友接受,老少皆宜的传播特点。而Z 世代指接触网络并处于网络兴起快速发展的00 后群体,一些用户为了吸引Z 世代受众,倾向于刻意去强化“土味”标签的使用。例如其试图将彝族火把节与“土味情话”加以结合,又或者把哈尼族长街宴重新打造为“大胃王挑战”的样式,此策略短期内大概能吸引一部分年轻观众,但从长远看,也许会造成民族文化原真性的歪曲,引起文化内涵的浅薄化和认知偏差,通过节目的收看后只是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层,而无法对栏目背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了解。
(三)优秀文化资源整合不足与传播主体边缘化
1.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
当前云南民族文化传播工作面临跨部门协同不足的问题,文化、旅游、民族事务等领域各自为政,至今尚未建立起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必然导致各部门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传播路径规划及推广策略实施等环节难以形成合力体系,促进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另外,营销模式仍然选择传统销售模式,新型营销模式发展相对滞后。
2.产权不明晰从而陷入保护困境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正面临被无偿商业开发的现实困境。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商业化程度过高,且缺乏版权意识,许多民族特色手艺被大规模开发,导致边疆民族地的同质化商品不断出现,其归属权却难以认定,长此以往将使原创作者创作意愿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传承。例如,外地企业大量复制傣族传统织锦纹样并应用于服装印花设计,而纹样原创者却未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这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非正当利用,削弱了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积极性。
3.传承人话语权下降
年轻人更喜欢追逐潮流,更喜欢新鲜事物,因此对从事传统工艺的意愿比较弱。而新媒体的主要传播对象又是年轻人,导致新媒体平台以流量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对文化传承者的传播空间形成显著挤压。这种过度追求流量的生产环境,使得具有深度文化内涵的民族文化传播内容常被娱乐化、快餐化信息淹没。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翰敏运营的“蓝续扎染”抖音账号为例子,其坚持着传统工艺的展示样式,但由于没有迎合流量的手段以及其长达数分钟的工艺流程视频,由于时间过长无法契合平台曝光机制,难以突破流量壁垒,导致账号粉丝数长期停滞不涨,形成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这种传播失衡现象不仅令文化传承者的声音被边缘化处境,还造成经过艺术加工的“伪文化”内容在传播里占主流地位,其核心矛盾在于平台算法对流量效率的过度渴求,与文化传承者的表达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二、全方位打造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全媒体矩阵
(一)整合与重构立体化传播平台
1.主流媒体与传统媒体升级与转型
媒介融合是由新媒体及其他相关因素媒介间在诸多方面相互交融的状态。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即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的基本形态主要有三种:内容融合,即将不同媒介形态的生产,依托数字技术形成跨平台、跨媒体的使用,利用数字化终端,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内容融合产品;网络融合,主要指媒介传输渠道的融合;终端融合,主要指受众获取传媒产品的终端应用的融合。
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媒介融合,把纪录片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后做成短视频,在抖音和快手平台一同发布,不仅增加视频播放量,还引发了年轻观众群体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传统广播电台也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提高,上线程序,为用户提供在线点播民族音乐和参与线上文化讲座的服务。为用户创造出沉浸式的体验环境,强化了用户的参与感及体验感。
2.构建全新媒体矩阵
以“中央厨房”模式为依托协同构建媒介资源,搭建“统一采编—分众适配—精准触达”的全链路传播机制,该机制借助重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生产逻辑来达成目标,达成内容资源全场景的价值挖掘。云南省文旅厅与抖音、携程达成合作,共同上线“云游非遗”项目,电视台制作的《手工云南》纪录片经精心剪辑成30 秒短视频,利用抖音平台精准推送至对文旅感兴趣的人群。[8]该片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在央视网络、优酷、搜狐、乐视、风行、凤凰视频等网络平台同步推出,推出仅三天网络点击量就达到了60 万。
3.实现台网联动与线上线下同步运营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视听内容传播,能借助以下途径实现台网联合,创作能展现民族特色的纪录片及综艺节目,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一起发布,利用网络平台凸显的互动特性,添加观众互动环节,依靠社交媒体平台推广民族文化活动。跟电商平台一道推出民族文化商品,实现文化价值朝经济价值的转化,依靠网络平台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相关项目,增进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激励民族文化传承人与网络平台开展合作,用个人账号分享文化故事,增进民族文化的曝光状况和认可水平。
(二)内容生产创新机制
1.IP 系列化开发延伸长尾效应
利用现有产品打造综合性IP 生态系统,将这些作品进一步覆盖了影视、游戏、电商等多个领域,在非遗文化的IP 活化与创新中,将传统工艺产品开发出一系列文化IP 项目,进一步吸引了亲子家庭和艺术爱好者群体,提高了系列化作品的长尾效应,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UGC-PGC 多领域生产者协同合作
通过搭建UGC(用户生成内容)与PGC(专业生成内容)的互补协作框架,打破传统内容生产的线性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整合用户的创造力与专业团队的制作能力,形成双向互动的内容生产体系,既发挥用户贴近受众的天然优势,又借助专业力量提升内容品质,为内容创作注入新活力,从而达到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目的。通过还有专业制作团队与非遗传承人携手合作,增加产品附加值。
(3)跨区域文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
早在2005 年,北欧瑞典的萨米族和云南的傈僳族在昆明举行了首次跨国际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这次活动对于两国具有重大意义,也被列入史册。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大量聚集的地方,而每个民族在长久的发展中演化出了自己丰富且独特的文化,不远万里进行跨国交流的两个民族因为都拥有同样悠久的历史,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渊源、风土人情等民族文化不难发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互通性,通过宗教这个契机使两个民族乃至两个国家走到了一起。傈僳族通过多角度、多方式、多层次的文化传播,促进了不同民族及国家对傈僳族文化的了解,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在全球化媒体传播的背景下,还可通过多语种字幕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结合,为跨越语言障碍、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三)大力发展数字媒体助推传播
1.大数据监测,量身定制式推送
在推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通过大数据监测用户行为如观看时长、互动频次,可精准识别受众对民族文化内容的需求类型知识学习、情感共鸣、娱乐消遣,分析用户画像,根据其职业背景,观看喜好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行精准定位,进而推送适配内容。
2.5G+AR 场景应用提升用户“沉浸感”
以 VR、AR、全息投影为代表的沉浸式、交互式新型显示技术与文化旅游的创新结合,成为促进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向。尼葛洛庞帝提出,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将虚拟和现实结合在一起,使二者间的距离逐渐消失,这是一种审美的沉浸。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视听内容生产,也将5G+VR/AR 技术运用于综艺节目电视真人秀,网络晚会中,打造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沉浸式少数民族文化体验节目,使游客以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感受特殊的“旅游”过程,以此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还可开发文化主题游戏,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游戏剧情、动画角色设计和场景构建中,提升互动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