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探讨

作者

薛祖成

身份证:371525198411231432

引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双碳”目标推进,电力工程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复杂性不断提升,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广泛应用带来新的挑战,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压力随之剧增,探索并实施更为科学、高效、可靠的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策略,确保电力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已然成为行业发展的内在刚性需求和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1]。

一、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的主要风险点

(一) 人员因素风险

人员因素构成了电力工程风险体系中最具能动性与根本性的薄弱环节,施工及管理主体内在质量安全意识普遍匮乏与专业技能结构性缺失,对复杂技术规范与强制性标准的理解流于表面或存在偏差,导致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与偏差积累。特殊工种人员未经系统性、高标准的培训与资质考核便承担高风险作业,使其行为模式与岗位安全要求存在根本性错位,成为违章指挥与冒险作业频发的直接诱因。更深层次的风险则源于管理架构的失效,项目监理方与业主代表未能严格履行其核心监督职责,现场监管功能虚化,使得过程管控机制形同虚设,尤其在存在多层转包或分包的工程结构中,初始确立的质量安全管理目标与责任边界在权力传递链条中被逐层稀释、扭曲。各层级权责不清、相互推诿,最终导致作业端责任主体模糊,系统性管理体系失能,人员内在素质的不足与管理外部约束的缺失形成双重叠加效应,使得风险在个体意识薄弱与组织管控失效的耦合作用下被显著放大,成为最基础且最具决定性的风险源[2]。

(二)方法流程因素风险

施工组织方法与过程控制流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决定了工程建设的系统性风险水平。重大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尤其是应对复杂地质条件或高风险作业的项目,若未通过严谨的风险辨识进行科学编制,或在评审环节未能充分暴露技术漏洞或决策失误,其方案本身即蕴含系统性缺陷。更严重的风险在于方案执行过程的脱节与变形,缺乏刚性的控制手段确保其在实际作业中得到完整、准确地贯彻。国家及行业颁布的强制性技术规程,尤其是确保安全质量底线的关键条款,在施工现场往往未能转化为具有硬约束的操作指南和工艺标准。标准的执行过程流于形式、工艺要求被简化或规避,导致施工过程随意性增大,工艺质量粗糙,工程实体的内在缺陷被预设埋入。隐蔽工程的覆盖前验收、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督、重要的中间试验环节(如耐压测试、联动调试),若因监督者能力不足、独立性受干扰或流程执行松弛而导致信息失真、验收流于形式甚至数据作假,则整个施工过程实际上处于质量失控的“黑箱”状态[3]。

(三)环境因素风险

工程建设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其不可控性与高复杂性,成为倍增管控难度与激化安全风险的关键变量。自然环境风险首当其冲,施工现场频发的瞬时强风、极端降水、密集雷电、异常高温或严寒等恶劣气象条件,形成远超常规作业防护设计阈值的巨大外部冲击力。这种冲击不仅直接威胁高空作业的稳定性、临时支撑结构的承载力与电气设备的绝缘可靠性,更显著加剧人员滑坠、物体打击、触电、结构坍塌、中暑冻伤等事故的发生概率。其发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难以精准预测预防。次生风险则源于项目所在地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如复杂山地丘陵、软弱地基、滩涂沼泽等地形地貌,或施工区域邻近带电运行设备、需穿越既有基础设施网络等环境特征,天然限制了常规施工工艺与安全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此类环境使得作业空间严重受限、地质稳定性变数大、防触电及电磁干扰等隔离要求极为严苛、多作业面协调空前复杂,其安全风险的维度显著扩增,对风险评估精度、防控响应能力和应急措施效力的要求呈现几何级数的提升。另外,当工程紧邻生产区域或人口稠密的市区环境时,空间冲突与社会性风险急剧上升。内部安全作业空间被压缩,物理隔离难度陡增(如防止误入带电区、控制高空坠物),同时施工活动带来的噪声、扬尘、交通阻塞等问题极易激化公众矛盾,引发投诉、法律纠纷乃至群体性事件,对工程推进构成不可忽视的社会稳定风险。因此,环境因素通过对工程活动的强约束与不可预测的干扰性,实现了风险的叠加效应与管控复杂性的非线性上升[4]。

二、 提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的管理策略

(一)固本强基,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和责任意识

人员素质与责任意识构成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最本质的支撑,严格实施特种作业与关键岗位的资质准入审查,通过技能实操考核、历史违章记录筛查等手段,从源头上排除不合格人员参与高风险作业。建立分层级、差异化的培训体系,基于岗位风险特征定制培训模块,融合事故案例逆向推演、虚拟现实场景模拟等沉浸式教学手段,强制覆盖从项目管理层到现场劳务人员的全链条群体,确保安全规程与工艺标准内化为行为本能。

(二)革新方法,推动精细化管理与标准化作业

工程建设效能的根本提升依赖于方法论的革新与工艺体系的升级,基于量化风险评估模型(如 LEC 分析法)编制超危大工程的分项技术方案,重点确保方案对地质突变、交叉作业等复杂工况的适应性,并通过专家会审与模拟推演验证可行性。同步推动建造模式转型,在变电站、电缆管廊等场景大规模应用模块化预制装配工艺,使高空焊接、受限空间作业等高风险工序转化为工厂化可控生产;深度融合 BIM 技术构建数字孪生工地,实现设备吊装路径模拟、管线碰撞预检等虚拟预演,并部署激光扫描仪、无人机集群进行毫米级精度竣工测绘与隐蔽工程复验。

(三)科技赋能,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感知能力

数字技术正重塑安全管理范式,重点部署动态感知层硬件,为高风险区域作业人员配备集成 UWB 定位与生命体征监测的智能安全帽,实时追踪人员位置分布与生理状态;在塔基组立、GIS 安装等场景安装具备 AI 算法的视频监控,自动识别未系挂安全绳、吊物下方违规穿行等行为;推广应用带 RFID 芯片的智能接地线管理系统,实现挂拆操作电子授权与状态在线校核。更为关键的是搭建企业级数据治理平台——打通人员定位、设备工况、环境监测、视频分析等异构数据源,运用关联规则挖掘(ARM)算法分析违章行为与环境参数的时空耦合规律,识别高频隐患点位。基于风险热力图智能推送管控措施优先级,例如在持续高温时段自动触发超时作业预警、在起重设备密集区域限定人员活动半径,构筑具有自学习能力的智能化安全决策中枢。

结语:

在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的时代背景下,唯有严密的制度设计、精准的技术投入以及深厚安全文化的持续渗透,才能为大型电力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健运营筑牢坚实的起跑线,有效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的达成,切实保障经济社会所依赖的电网系统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卓.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对策[J]. 全面腐蚀控制, 2022, 36 (12): 65-66.

[2]常亚磊.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对策探析[J]. 四川建材, 2022, 48 (06): 218+226.

[3]肖川凌. 分析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J]. 中国科技投资, 2021, (29): 141-143.

[4]常亚磊.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对策分析[J]. 集成电路应用, 2020, 37 (10): 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