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神经损伤、偏瘫的影响评估
龙梦瑶
上海市浦东医院 上海 201300
急性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当脑组织因血流中断导致缺血缺氧时,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显著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还可能伴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表现为剧烈的恶心呕吐反应,突发的神经系统损害不仅造成患者生理功能严重受限,更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1]。针对急性脑梗死 ,临床已建立起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卒中单元综合管理在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但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会伴随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其中偏瘫症状尤为突出,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更会引发一系列继发性并发症。临床表明,针对改进患者,在早期实施康复干预能够有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组,通过激活残留神经通路和建立新的神经连接来改善运动功能[2]。此次研究针对早期康复干预的实施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 7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024 年 2 月至 2025 年 2 月)分为 2 组( n=35 )。对照组年龄 35 岁\~84 岁,均值为( 55.22±7.13 )岁,男女比例 20:15;观察组年龄 37 岁\~83 岁,均值为( 55.26±7.37 )岁,男女比例 22:13。2 组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P >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1)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偏瘫情况,采用抗痉挛体位摆放,患侧上肢应保持肩关节外展位,肘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放置支撑垫;下肢需在髋膝关节下放置软枕,保持微屈状态,足部与小腿呈 90 度角防止足下垂,每 2 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拖拽患肢。关节活动训练从被动活动开始,治疗师手指呈杯状握持关节远端,动作缓慢平稳,每个关节活动 10-15 次,特别注意肩关节活动范围控制在 90 度以内防止牵拉损伤。肌力训练遵循近端到远端原则,先进行床上桥式运动训练核心肌群,待肌力达 3 级后逐步加入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时应根据肌力调整阻力强度。(2)语言与吞咽功能训练:针对失语症患者,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应着重训练发音器官的运动控制能力,从单音、单词逐步过渡到短句,同时鼓励患者通过手势、书写等方式辅助表达,逐步恢复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训练需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介入,先通过床边吞咽功能评估和影像学检查明确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具体受损环节,针对口腔期障碍,可进行唇、舌、下颌的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舌肌抗阻运动、冷刺激训练等;对于咽期障碍,重点训练喉上抬和咽部肌肉协调性,采用门德尔松手法、声门上吞咽法等促进吞咽反射。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食物质地和进食量,从糊状食物开始逐步过渡到半流质、固体食物,进食时保持 30-45 度半卧位,头稍前倾,每口食物量不超过 5ml ,对于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需配合电刺激治疗和球囊扩张术等物理干预手段,同时加强口腔护理,预防误吸和肺部感染。(3)并发症预防:对卧床患者每日进行 3 次深呼吸训练,辅以振动排痰仪促进分泌物排出;双下肢交替使用气压治疗装置,同时指导踝泵运动每小时 10 次;建立翻身记录卡,在骨突处使用硅胶减压敷料,保持皮肤清洁干燥。(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采用任务分解法,将穿衣过程分解为识别正反、先穿患侧、系扣子等步骤,逐步提高完成度;转移训练从床上坐起开始,先辅助完成躯干前倾动作,逐步过渡到床边站立平衡训练。
1.3 观察指标
通过Fugl-Meyer 运动功能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采用NIHSS量表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6.0 软件对于研究涉及的数据进行处理,以“(
)”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实施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通过“x2”实施检验,P<0.05 表示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2 结果
2.1 肢体运动功能 、神经损伤比较
如表 1 所示:观察组在干预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神经损伤恢复,比较P <0.05 。
表 1 对比两组肢体运动功能 、神经损伤(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脑血管意外中最具威胁性的急症之一,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脑部供血动脉的突发性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在短时间内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性坏死。该疾病发病后黄金 4.5 小时内实施溶栓或是卒中单元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病情,但治疗后部分患者仍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3]。因此,在治疗后开展早期康复护理,通过适度运动刺激可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增加,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抑制caspase-3 活性通路,减轻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过特定频率的运动刺激,能够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为神经修复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进而改善神经损伤。采用分层递进的运动干预,先从被动关节活动开始,逐步过渡到辅助主动运动,最后实现完全主动训练,能有效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进而改善偏瘫症状[4]。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中,实施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偏瘫症状,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加速神经通路重建进程。
参考文献:
[1]林文华,林青艳,吴碧芳.早期康复护理改善急性脑梗死神经损伤、偏瘫的效果[J].中外医疗,2025,44(01):87-90.
[2]方燕,刘璐.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24,43(13):150-153.
[3]宋静,姚霈,孙贵芝,等.早期康复护理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干预研究[J].黑龙江医学,2023,47(23):2909-2911.
[4]苏莉.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23,24(09):1359-1361+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