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期交通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研究

作者

潘夏

泸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泸州 646000

在交通物流行业向智慧化、绿色化战略转型的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构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以行业特性为基础,通过构建使命愿景与价值体系,塑造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想政治工作依托思想理论武装,强化员工责任担当与奋斗意识。面对运输网络数字化重构、技术创新迭代加速的挑战,交通物流企业要以文化建设凝聚组织共识,构建高效协同的运营体系,并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厚植政治素养与职业精神,夯实安全合规、诚信服务的思想防线。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联系与互动关系

(一)共同目标

在交通物流行业融入数字化转型与服务质量升级的时代过程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共同聚焦“人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目标。二者以凝聚价值共识为纽带,通过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与行业精神塑造,将“安全运输底线思维”“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诚信服务价值导向”等核心要素内化为员工的行动自觉,形成具有行业辨识度的文化模式。这种协同不仅能增强组织内部向心力,优化多式联运网络的协同效率,更通过价值观的渗透,推动企业在智慧物流创新、供应链韧性建设等领域实现突破,同时也为员工搭建与企业战略同频的职业发展途径。

(二)互相支持

在交通物流企业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双向赋能的逻辑。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制度化的理论宣讲、常态化的职业道德教育,为驾驶员、调度员等一线岗位筑牢安全责任意识与服务奉献精神,例如,开展“安全行车百日竞赛”等主题活动,为“零事故运营”“客户满意度提升”等文化目标提供思想基础,企业文化建设则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具象化载体,利用企业使命愿景宣贯、标准化服务流程制定、品牌文化节等形式,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如,物流企业以“绿色先锋”文化IP为引领,通过组织新能源车辆操作培训、碳足迹计算技能比武等活动,既深化员工对低碳运输战略的认知,又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目标的落地,从而实现思想引领与文化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新时期交通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策略

(一)以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引领

在交通物流行业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变革的历史节点,理想信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要点,正成为校准企业战略航向、激活组织内生动力的核心。面对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双碳”目标的时代要求,交通物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智能运输网络构建、新能源装备应用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更有待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全员共识,为战略转型注入精神动能。企业应立足行业特性构建“信念引领、文化浸润、行动转化”的融合机制。针对驾驶员、货运调度员等一线群体,通过“安全行车微党课”“劳模工匠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将“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宗旨意识转化为保障运输安全、提升服务品质的具体行动。而面向管理层团队,可以围绕“交通强国”战略部署开展政策解读与行业趋势研判,培养战略思维与创新意识。与此同时,作为省级现代物流产业链副链长单位,企业以“安全筑基、服务致远”价值理念为内核,构建文化与业务融合的发展体系。通过运输服务标准化流程的升级、绿色物流绩效考核的量化评估,以及品牌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不断夯实行业标杆地位。在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聚焦生产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并定制专业化解决方案,培养多式联运承运人,依托数智技术搭建“泸州样板”平台,以文化赋能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关注员工参与与激励机制

在交通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构建员工深度参与机制与多元赋能体系,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发展的核心。企业可以依托智慧物流生态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沟通网络,在智能管理系统融入实时意见反馈模块,通过企业社交平台设立“金点子擂台”开展专项主题研讨,定期组织包含驾驶员、仓储专员、技术骨干的跨层级战略沟通会,确保基层智慧精准对接决策层需求。为建立一个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现代物流系统,企业采取双轮策略,也就是“鲜农产品”与“流通”的模式。以生鲜物流为切入点,对原产地收购、在途运输、销售地配送几个节点进行精确定位,并运用智能冷链技术和业务流程重构,达到对整个供应链的提升,加强农产品的保鲜性能,保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都是可控的。在配送方面,企业要以仓储网络的科学规划为基础,构建数字化的协作平台,促进物流系统的系统重组,并建立集约化和智能化的配送网络,让商品的流通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三)创新载体形式

立足智慧物流数字化转型,构建“线上云端赋能、线下场景浸润”的立体化融合载体模式。在线上,依托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搭建“红色物流云平台”,开发交互式思政微课、VR企业文化展厅等数字化资源,利用车载终端、智能穿戴设备定向推送“每日一课”知识卡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场景的有效衔接。在线下,在物流枢纽、货运场站打造沉浸式“文化思政长廊”,设置安全事故模拟体验区、绿色技术成果沙盘展示区,并结合劳模工匠现场教学、应急演练实景教学,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认知。不仅如此,策划“物流文化嘉年华”“安全创意设计大赛”等主题活动,通过员工主导的内容共创与场景演绎,推动思政教育与企业文化从理论宣贯向实践升华。

(四)深化民主管理激发全员参与

构建多层级的民主管理体系,将“以人为本”的思政内核转化为全员共治的实践动能。建立管理层、职工代表的恳谈会制度,在智能仓储系统迭代、新能源运输方案制定等重大决策中,组建由驾驶员、装卸员、技术骨干构成的专项议事小组,确保一线诉求直达决策层。依托企业数字化协同平台开设“智汇物流”创新专栏,设立“安全优化金点子奖”“绿色转型先锋奖”等专项激励,将运输途径智能规划、能耗监测系统改进等优秀提案纳入绩效考核与晋升评价体系中。通过构建建议收集、立项评审、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从单向传播向全员共建转变,激发基层员工在技术创新、流程优化中的主体创造力,以此来实现思政引领与企业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交通物流行业向现代化、智慧化转型阶段,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不仅是整合资源、凝聚共识的必然要求,更是塑造企业灵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抉择。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灯塔,以创新的实践途径为舟楫,推动二者在价值引领、机制创新、载体共建中实现更好发展,才能为行业发展注入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波.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商业 2.0(经济管理),2021,(10):0327-0327.

[2] 吴志新.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1):194-195.

[3] 赵怀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10):2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