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厂建设核心建筑技术应用
刘英峰
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230000
一、引言
水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性材料,其生产过程对厂房建筑的功能性、耐久性和安全性有极高要求。水泥厂建设涉及原料破碎、均化储存、熟料煅烧、水泥粉磨等多个环节,各环节建筑需适应高温、高粉尘、重载等特殊工况,传统建筑技术已难以满足现代水泥厂高效、环保、智能化的发展需求。
随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普及,水泥厂建设呈现大型化、集约化、绿色化趋势。例如,单条生产线日产能从几千吨提升至万吨级,原料堆场跨度达 60 米以上,烧成车间高度超过 100 米,这些都对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挑战。在此背景下,研发并应用适应水泥厂特殊环境的核心建筑技术,成为推动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本文结合国内大型水泥厂建设实践,系统梳理原料储存仓、回转窑厂房、水泥库等核心建筑的关键技术应用,通过案例验证技术有效性,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二、水泥厂核心建筑技术体系
2.1 原料储存设施建造技术
2.1.1 大型圆筒仓滑模施工技术
原料预均化库、水泥成品库等圆筒仓直径通常为 15~30 米,高度 40~60米,采用滑模施工技术可实现连续浇筑成型。施工时,通过液压千斤顶带动模板系统沿筒壁匀速上升(速度 20~30 厘米 / 小时),混凝土强度达 C30~C40,抗渗等级≥P8。为适应高湿度环境,仓内壁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抹面,表面涂刷环氧树脂涂层,提高抗渗耐磨性。在华润水泥(封开)项目中,6 座直径 25 米的熟料库采用该技术施工,单仓施工周期缩短至 15 天,较传统支模工艺节省工期 40% 。
2.1.2 堆料场大跨度钢结构技术
原料堆棚需覆盖大面积储存区域,采用门式刚架与网架组合结构,跨度可达60~80 米,柱距 15~20 米。屋面采用压型钢板与保温层复合系统,檩条选用高频焊接 H 型钢,承载力达 5kN/m2 (含雪荷载、积灰荷载)。为应对粉尘侵蚀,钢结构表面采用喷砂除锈(Sa2.5 级) + 环氧富锌底漆(干膜厚度 80μm )+ 聚氨酯面漆(干膜厚度 60μm )的防腐体系,使用寿命可达 15 年以上。安徽海螺水泥(池州)项目的原料堆棚应用该技术,覆盖面积达 1.2 万平方米,满足 50万吨原料储存需求。
2.2 烧成车间特种结构技术
2.2.1 回转窑基础浇筑技术
回转窑作为水泥厂核心设备,其基础需承受轴向力、径向力及倾覆力矩的复合作用,采用钢筋混凝土环形基础,直径 8~12 米,埋深 3~5 米。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 C40,采用分层浇筑(每层厚度 ≤500mm ),插入式振捣器与平板振捣器联合振捣,确保密实度。预埋螺栓定位误差控制在 ±2mm 内,采用钢制定位支架固定,浇筑后覆盖养护≥14 天。唐山冀东水泥某生产线窑基础施工中,通过精密测量控制,螺栓安装垂直度偏差 ≤1‰ ,确保窑体运行平稳。
2.2.2 预热器塔架抗震技术
预热器塔架高度 80~120 米,承受高温烟气( 300~800∘C )及设备自重荷载,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 - 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防烈度按当地基本烈度提高 1 度设计(通常为 7~8 度),框架柱截面尺寸 ≥800mm×800mm ,采用 C50高性能混凝土,配箍率 21.2%. 。在地震高发区,塔架底部设置铅芯橡胶支座减震装置,可减少地震响应 30%~50% 。云南某水泥厂预热器塔架应用该技术,经抗震验算,在 8 度地震作用下结构位移角控制在 1/500 以内。
2.3 粉磨车间耐磨防腐技术
2.3.1 磨机基础隔振技术
水泥磨机运行时产生强烈振动(振幅可达 0.5mm ),基础采用弹簧隔振器与橡胶垫组合减震系统,隔振效率 290% 。基础平台为钢筋混凝土大块式结构,厚度 2~3 米,混凝土强度 C35 ,内置 ϕ20mm 螺纹钢筋网片(间距150mm×150mm )。磨机地脚螺栓采用预埋套管式连接,预留调整间隙 ±5mm,确保设备安装精度。华润水泥(南宁)项目中, φ4.2×13m 水泥磨基础应用该技术,周边建筑物振动速度降至 0.1mm/s 以下,满足规范要求。
三、水泥厂建设技术应用案例
3.1 华润水泥(封开)有限公司万吨线建设项目
该项目为日产 12000 吨熟料生产线,是国内大型水泥生产线的标杆工程,核心建筑技术应用具有代表性。
关键技术实践:
• 原料储存:4 座直径 30 米的圆形预均化库采用滑模施工,仓壁混凝土掺入聚丙烯纤维(掺量 0.9kg/m3 ),抗裂性能提升 30% ;
• 烧成车间:预热器塔架为钢 - 混凝土混合结构,下部 30 米采用钢筋混凝土(C50),上部采用 Q355B 钢结构,节省混凝土用量 4000m3 ;
• 粉磨系统:水泥磨基础采用弹簧隔振器,配合预埋式测温光纤,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温差 ≤25∘C );
• 环保设施:2 座 100 米高烟囱采用玻璃钢内衬(耐温 200∘C ),外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防烈度 8 度。
实施成效:项目建设周期 14 个月,较行业平均缩短 6 个月;各核心建筑投用 5 年来,结构完好率 100% ,设备运行振动、噪声均符合国家标准,获评 “国家绿色工厂示范项目”。
3.2 安徽海螺水泥(池州)智能化生产线改造
该项目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重点改造原料车间、包装车间等建筑设施。
改造技术:
• 原料破碎车间:新增钢结构夹层(荷载 5kN/m2 ),采用 BIM 技术进行管线碰撞检测,夹层与原有结构采用植筋连接(植入深度 10d);
• 成品包装车间:屋面增设光伏发电板(承重 30kg/m2 ),檩条间距加密至1.2 米,采用抗风揭螺栓固定;
⋅ 中控楼:扩建部分采用模块化钢结构(单模块重量 5~8t),工厂预制率达 85% ,现场安装周期仅 15 天。
应用效果:改造后车间建筑利用率提升 25% ,光伏发电满足车间 30% 用电需求,模块化施工减少现场作业量 60% ,为老厂改造提供了高效范例。
四、技术挑战与优化策
4.1 主要技术瓶颈
4.1.1 高温环境下材料性能衰减
预热器塔架、窑头罩等部位长期受高温辐射(表面温度 ≥150∘C ),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钢结构涂层老化加速。某水泥厂窑尾框架使用 3 年后,混凝土表面出现起砂现象,强度损失达 15% 。
4.1.2 大型设备基础沉降控制难
水泥磨机、辊压机等重载设备(基础荷载 ≥1000kN )易引发不均匀沉降,某项目磨机基础沉降量达 12mm ,导致设备轴系偏差超标,影响运行精度。
4.1.3 粉尘侵蚀防护周期短
原料车间、破碎车间钢结构每年需进行防腐维护,费用占总维护成本的30% ,且频繁停产影响生产连续性。
4.2 优化发展路径
4.2.1 研发耐高温建筑材
⋅⋅ 推广耐火混凝土(掺加铝酸盐水泥与硅灰),使用温度可达 600∘C ,在预热器塔架应用可延长使用寿命至 20 年;
• 采用耐高温防腐涂层(如聚硅氧烷涂料),耐温 250∘C 以上,涂层寿命从5 年延长至 8 年。
4.2.2 创新基础加固技术
• 对重载设备基础采用桩筏联合基础,桩基选用钻孔灌注桩(直径 800mm ,单桩承载力≥3000kN),控制沉降量≤5mm;
• 应用微膨胀混凝土(膨胀率 2~4×10 ),减少基础收缩裂缝,提高整体刚度。
4.2.3 推广长效防腐体系
• 钢结构采用热浸镀锌 + 封闭漆处理(锌层厚度
),在高粉尘区域可实现 10 年免维护;
• 混凝土表面采用渗透型氟碳涂料,提高抗渗性与耐磨性,降低粉尘附着率
五、结论
水泥厂建设核心建筑技术的创新应用,是实现水泥生产高效、安全、环保的重要保障。通过滑模施工、大跨度钢结构、隔振防腐等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够有效应对水泥厂高温、重载、高粉尘的特殊环境,华润水泥、海螺水泥等案例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未来,需进一步针对高温材料衰减、基础沉降等问题开展专项攻关,推广模块化、智能化建造技术,推动水泥厂建设向绿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建筑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铁梦。工业建筑施工技术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 吴德安。水泥厂设计与建设手册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 (GB/T 50046-201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4] 孙伟。高性能混凝土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5] 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技术导则 [S].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