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中医护理技术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戚晓兰
江阴市中医院 江苏省无锡市 214441
在急诊科日常诊疗里,创伤是常见病症。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意外事故增多使创伤发生率显著上升[1]。创伤不仅让患者身体剧痛,还易引发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影响康复和生活质量。
传统西医护理在创伤治疗中作用重大,不过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以其独特理论和实践方法,在临床护理领域渐受关注[2]。它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原则,能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激发机体修复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 2023 年 3 月至 2025 年 3 月收治的 150例创伤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创伤诊断、年龄 18 - 65 岁、意识清且能配合。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有精神病史、对中医护理技术过敏。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男 42 例、女 33 例,年龄 20 - 63岁,平均( 41.5±8.2 )岁,创伤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对照组男 40 例、女 35 例,年龄 22 - 65 岁,平均( 42.1±8.5 )岁,创伤原因相似。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入院后即刻清洁、消毒创伤伤口,选合适纱布包扎并定期更换,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红肿等并及时处理;依病情和感染情况合理用抗生素,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和疗程;持续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营造舒适病房环境,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协助翻身、拍背防并发症。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按摩,依创伤部位选穴,上肢选合谷、曲池等,下肢选足三里、三阴交等,用揉、按、捏手法,每穴 3 - 5 分钟,每日 2 - 3 次,促气血运行、止痛、加速伤口愈合;中药外敷,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研粉,用蜂蜜或醋调糊敷于伤口,每日换一次,改善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中医情志护理,与患者沟通,用讲笑话等方法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康复信心、提高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伤口愈合时长:自患者入院起计时至伤口完全愈合,记录两组时间并对比,评估中医护理技术对伤口愈合速度的影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 VAS 法(0 - 10 分,0 分无痛,10 分剧痛)在护理前、护理后第 3 天和第 7 天量化评估疼痛程度,比较不同时间点评分,分析止痛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中密切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感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情况,记录类型与例数并计算发生率,评估中医护理技术预防并发症的作用。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σX±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 (x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对比
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0.2±2.5)天,对照组为(13.5±3.2)天。经独立样本 t 检验,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 = 6.321,P < 0.05),表明中医护理技术可显著加快创伤患者伤口愈合速度。见表 1

2.2 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 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护理后第 3 天,观察组 VAS 评分为( 3.1±1.2 )分,对照组为( 4.5±1.5. )分;护理后第 7 天,观察组 VAS 评分为( 1.5±0.8 )分,对照组为( 2.8±1.1 )分。经独立样本 t 检验,护理后第 3 天和第 7 天,观察组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中医护理技术能有效减轻创伤患者疼痛程度。见表 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8.0% (6/75),其中伤口感染 2 例、肺部感染1 例、压疮 3 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0.0% (15/75),其中伤口感染6 例、肺部感染 5 例、压疮 4 例。经卡方( ⋅x2 )检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4.714 , ΔP<0.05 ),证明中医护理技术在预防创伤患者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见表 3

3 结论
本研究显示,中医护理技术用于急诊科创伤患者护理效果显著。穴位按摩可调节气血、促愈合止痛;中药外敷能改善循环、助组织修复;情志护理可调整心态、增强康复信心[3-4]。
综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前景广、有推广价值。未来临床应加强研究应用,挖掘潜力,优化方案,提高质量[5-6]。同时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提供全面护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邓丽.疼痛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智慧健康,2025,11(03):197-200.DOI:10.19335/j.cnki.2096-1219.2025.03.053.
[2] 邓丽.疼痛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智慧健康,2025,11(03):197-200.DOI:10.19335/j.cnki.2096-1219.2025.03.053.
[3] 王阿姣,王芳,潘学娟.综合康复护理对颅脑创伤后伴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评《中医临床护理学》[J]. 中国临床研究,2023,36(12):1925.
[4] 包罗珊.创伤骨科护士中医护理能力调查及管理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5,33(04):152-154.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5.04.048.
[5] 张立艳,陈翠莉.创伤骨折患者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 疗,2024,43(31):191-194.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24.31.191.
[6] 董芬,汤小丽,杨迪琼,等.医院护理部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专项推广 计 划 的 实 践 与 成 效 [J]. 中 医 药 管 理 杂志,2023,31(21):171-173.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3.2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