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蔡和香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漾月街道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引言

施工行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镇化建设中国梦实现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作用。然而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的稳定开展、安全开展,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关注点。施工环境是极为复杂多元的,而且人员的流动性相对较强,这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挑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有可能会对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施工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为此引进多元化措施方法优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一、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意识不足

安全意识是指导行为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安全稳定施工的关键。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当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存在问题,影响后续安全管理措施的全面落实。首先是施工人员自身安全意识淡漠,很多施工人员还是对安全的重要性认知不够深入,抱有侥幸心理,很多安全防护措施没有做到位,只是敷衍了事。甚至还有一些施工人员没有依据现实情况提升自己的技术工艺水平,导致遇到复杂问题时手忙脚乱,也易出现安全问题。其次是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足,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目前很多安全管理人员还是将重心放于工程进度之上,这也导致部分安全隐患没有及时解决。

2.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各项工作得以落实的关键根本基础,当前许多企业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层层打折,导致在施工时很多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甚至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这都极大的影响了安全施工推进,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还有部分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只是沿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并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施工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导致无法实际落实。

二、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对策方法

1.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意识是指导行为的重中之重,当前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是影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大力加强对安全培训和教育活动、宣传活动的关注,要从多角度出发,提高施工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让他们切实意识到安全是最重要的,没有安全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是徒劳,要在他们心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和思想。在培训过程中内容应该包含有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分析等等,使施工人员在血的教训下深切意识到提升自己安全意识的重要价值,甚至还可以结合施工设计需要邀请专业的安全讲师进行授课,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清晰化的分析,进行视频展示,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安全意识切实做到深入人心。

2.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良好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是各项工作得以落实的前提、基础、关键。现阶段需要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要明确做到责任到人,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都应明确划分,而且要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管理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得以有效执行,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时,需要充分考量国家的相关要求,行业规定,同时还需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精细化规定,还需要以此为依托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以保证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良好的全方位的管理,实现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构建,优质化构建。企业还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负责针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市场监督巡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才能有效实现安全管理体系的落实,才能保证施工的可靠、平稳,为后续施工行业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3.强化危险源管理

任何施工现场在实际工作开展之前都应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危险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细致化的评估和识别,确定不同的危险源,他们的危险等级以及风险程度,针对不同的危险隐患寻找行之有效的相关措施和方法,并要有专业人员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例如在高处作业中应该设置安全防护设施,为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带等防护用品,以此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所以加强对于危险源的控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明确优化方式方法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是一项极为复杂而且系统的工作,关系到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整体工程项目的推进情况,针对当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管理体系构建、危险源管理,具有极强的必要性。今后还应进一步引进更加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思路、技术、设备,不断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保证施工现场安全。

参考文献

[1]徐国海.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房地产世界,2023,(09):106-108.

[2]付鑫浩.危大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J].砖瓦,2022,(12):82-85.DOI:10.16001/j.cnki.1001-6945.2022.1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