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创新路径

作者

熊风凯

郑州汇众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引言 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重构了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全流程。机械设计与制造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环节,其协同效率直接决定产品的研发周期、成本控制与市场竞争力。传统模式下,设计与制造环节多呈串行推进状态,设计方案与制造能力脱节、生产反馈滞后等问题显著,难以适应智能制造的柔性化、个性化需求。因此,探索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创新路径,成为突破传统生产模式瓶颈、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课题。

一、智能制造对机械设计与制造协同的新要求

智能制造以“数据流动”为核心,强调信息的实时交互与全要素的优化配置,对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协同提出了三方面新要求:

(一)数据实时共享与动态优化

智能制造环境下,产品设计需基于制造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如设备状态、物料特性、工艺参数)进行动态调整,而制造环节也需提前参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评估。例如,通过生产数据反馈优化设计参数,可减少因制造工艺限制导致的设计返工。

(二)跨环节的协同决策与并行工程

传统串行模式下,设计与制造的割裂导致“设计-制造-修改”的循环迭代,延长产品研发周期。智能制造要求采用并行工程,在设计阶段即引入制造、采购、服务等环节的协同决策,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提前验证制造可行性,实现“一次设计、一次成功”。

(三)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管理

从产品概念设计到报废回收,智能制造强调全生命周期的协同优化。机械设计需考虑制造的经济性、维修的便捷性及回收的环保性,而制造过程需反馈产品使用数据以优化后续设计,形成“设计-制造-服务”的闭环协同。

二、机械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的现存问题

尽管协同创新已成为行业共识,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以下挑战:

(一)数据孤岛现象显著

设计部门常用CAD、CAE 等软件,制造部门依赖MES、ERP 系统,数据格式、存储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流通受阻。例如,设计模型的材料参数无法直接对接制造环节的设备加工参数,需人工转换,易引发误差。

(二)流程协同机制缺失

多数企业仍保留“设计完成后移交制造”的传统流程,缺乏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制造环节的工艺知识未能有效输入设计阶段,导致设计方案难以适应实际生产条件,增加制造成本。

(三)技术集成度不足

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设计与制造环节的应用存在碎片化问题。例如,设计阶段的虚拟仿真与制造现场的实时数据未实现动态联动,无法实时调整生产策略。

(四)人才结构与组织模式滞后

设计人员侧重理论与创新,制造人员侧重工艺与操作,复合型人才稀缺;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导致跨部门沟通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快速协同需求。

三、机械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的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智能制造技术特征,提出以下协同创新路径

(一)数据驱动的协同基础构建

1. 统一数据标准与平台

建立基于 STEP、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标准化数据平台,整合设计、制造、供应链等全流程数据,实现CAD 模型、工艺文件、生产数据的无缝对接。例如,西门子Teamcenter 平台可将设计模型与 MES 系统实时关联,确保制造环节直接调用最新设计参数。

2. 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

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制造现场的设备运行数据、产品质量数据,反馈至设计环节,优化设计方案。例如,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中,利用传感器采集切削力、温度等数据,

通过机器学习模型修正设计中的材料选择与结构参数。

(二)过程融合的协同机制创

1. 并行工程与跨部门协同

在产品研发初期成立由设计、制造、工艺、质量等部门组成的协同团队,采用 DFM(面向制造的设计)理念,将制造约束(如加工精度、成本)融入设计阶段。

2. 虚拟仿真与物理制造的闭环协同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产品与生产系统的虚拟映射,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制造过程,提前发现设计缺陷。

(三)技术集成的协同工具应用

1. 智能化设计工具与制造系统的联动

将 AI 算法嵌入设计软件,实现设计方案的自动优化与制造可行性评估。例如,Autodesk Generative Design 可基于制造工艺约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并自动筛选最优解。同时,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如树根互联根云)实现设计系统与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制造设备的实时数据交互。

2. 增材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协同优化

针对复杂结构件,采用“增材制造+减材制造”混合工艺,设计环节需结合两种工艺的特性优化结构。例如,医疗植入物设计中,通过拓扑优化与 3D 打印技术结合,实现产品轻量化与生物相容性的平衡。

(四)组织与人才的协同生态培育

1. 扁平化组织架构与敏捷管理

打破传统部门壁垒,建立项目制管理模式,赋予协同团队更大决策权。例如,GE航空采用“小团队”模式,使设计与制造工程师共同驻场办公,缩短问题响应时间。

2. 复合型人才培养与知识共享

通过校企合作、内部培训等方式,培养兼具设计能力与制造工艺知识的人才。例如,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机械专业学生需同时掌握 CAD 设计与 CNC 编程技能。此外,建立企业知识库,沉淀设计与制造协同经验,促进知识复用。

四、案例分析:某重型机械企业的协同创新实践某重型机械企业为解决传统设计与制造协同效率低下问题,实施以下措施:

1. 数据平台建设:部署PLM 系统整合设计 BOM 与制造 BOM,实现图纸与工艺文件的版本同步,减少数据不一致问题 80% ;

2. 数字孪生应用:构建液压支架的数字孪生模型,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焊接变形与装配过程,使物理样机试制次数从 5 次降至 2 次;

3. 跨部门协同团队:成立“设计-制造联合工作室”,将产品研发周期缩短 40% ,制造成本降低 25% 。

结论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创新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协同基础、创新过程融合机制、集成智能化技术工具、培育协同生态,可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协同。未来,随着5G、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将向“虚实融合、实时交互、智能决策”方向深化,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李培根. 智能制造与工业 4.0[J]. 中国机械工程, 2015, 26(17): 2273-2284.

[2] 周济. 智能制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J]. 中国工程科学, 2015,17(6): 1-9.

[3] 王华荣, 张映锋. 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协同优化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20, 56(15): 1-12.

[4] 工业和信息化部.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Z]. 2016.

[5] 丁汉. 数字孪生驱动的智能制造[J].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2021, 51(1):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