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探索
陈丹
江苏中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与挑战
智慧城市建设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运行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然而,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应用不均衡、数据孤岛、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暴露无遗,例如部分城市在疫情监测、信息传播、应急响应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未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二、声学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声学技术作为一种感知环境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声学技术不仅能够提供实时的环境噪声数据,还能通过声音识别、声景分析等手段,为城市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声景监测与城市环境治理
城市声景(soundscape)是指城市环境中声音的整体感知,包括交通噪音、建筑施工、商业活动等各类声音。在疫情防控期间,城市声景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交通流量减少、商业活动暂停等,导致城市噪音水平普遍下降。这一变化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通过声景监测平台,可以实时获取城市噪音数据,分析噪音来源,制定相应的噪声控制措施。
(二)智能电子公交站牌与定向语音报站
在智慧出行领域,声学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苏州清听声学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智能电子公交站牌,通过集成定向声技术,实现了语音报站的高效传播,同时避免了对公共声环境的干扰。这种技术不仅提升了公交信息的传播效率,还体现了对城市声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三)声音识别与疫情防控
在疫情防控方面,声学技术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一些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AI 和机器学习的语音识别应用,通过收集个体的语音样本,分析其语音特征,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风险。这种技术在疫情期间的隔离区、医院等场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疫情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
三、疫情防控与声学技术的结合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城市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声学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环境监测,还涉及人员流动、健康监测、心理干预等多个方面。
(一)声音监测与疫情预警
在疫情防控中,声音监测可以作为疫情预警的重要手段。例如,通过分析城市中的异常声音(如咳嗽声、呼吸声等),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者,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这种技术在公共场所、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区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二) 声景变化与心理健康
疫情期间,城市声景的变化对居民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表明,疫情期间城市噪音水平的下降,使得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好的休息环境,但也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因此,城市治理不仅要关注物理环境的改善,还要关注居民的心理健康,通过声景设计等手段,营造更加和谐的城市氛围。
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赋能与治理创新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技术赋能与治理创新的结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城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然而,技术的应用必须以人为本,注重用户需求和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一) 技术赋能与协同治理
智慧化治理是一种技术赋能的复合型治理方式,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社会治理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深挖和系统整理,可以实现舆情反馈实时化、政府决策智能化与协同共治的一体化。这种治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政府
的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还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二) 公众参与与社会共治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声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公众对城市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度。例如,通过声景监测平台,居民可以实时了解城市噪音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开放式的治理模式有助于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城市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尽管声学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成本高、数据隐私保护、公众接受度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推动声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同时注重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声学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
(一)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未来,为了更好地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应当显著加大对声学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声学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深度应用与融合。具体而言,可以着手开发更加精准、高效的声景监测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显著提升城市噪音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更加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声音识别技术在疫情防控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声音识别的独特优势,提高疫情预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推动跨学科合作与政策支持
声学技术的应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心理学等。因此,应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声学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应用。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声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 注重公众参与与社会共治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公众的参与至关重要。应通过声学技术的应用,增强公众对城市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度,推动城市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例如,通过声景监测平台,居民可以实时了解城市噪音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六、结语
声学技术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该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应对噪音污染、环境监测等一系列复杂挑战,还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独特作用。例如,利用声音识别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的体温监测,极大地方便了疫情防控的日常操作,减少了人员接触带来的风险。
借助声景监测、声音识别、定向语音报站等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我们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治理效率。声景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实时掌握城市声环境状况,声音识别技术能够在公共安全、交通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定向语音报站则能提升公共交通服务的便捷性和人性化。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我们能够为市民营造一个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展望未来,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大声学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同时,重视公众的参与和反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确保技术应用符合市民的实际需求。通过共同探索更多创新应用场景,我们有望携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明, 王华.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6): 1-8.
[2]张伟, 赵雷. 声学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展[J]. 环境科学学报, 2021, 41(3):987-996.
[3]王丽, 刘洋. 声景学原理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