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安全评价报告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石昌雪

中皓安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一、引言

安全评价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安全对策措施提供依据。安全评价报告则是安全评价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安全评价工作的成效以及企业安全生产决策的科学性。随着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安全评价报告编制质量的关注也日益增加。深入研究安全评价报告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有效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安全评价报告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形式方面问题

2.1.1 格式套用不准确

不同安全评价类型,像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等,对应的安全评价导则在报告封面设计、签章要求、签字规范以及著录项等格式细节上,都有各自明确且差异化的规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评价机构未严格按照对应导则要求执行,存在随意套用格式的现象。例如,将安全预评价导则的格式用于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报告,这显然不符合相应评价导则的规范,给报告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带来负面影响。

2.1.2 报告内容顺序混乱

各类安全评价导则对报告内容的排列顺序都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样的顺序设置既方便报告的编制与审核工作开展,也能有效防止项目出现遗漏。部分安全评价报告在内容编排上未能遵循规定顺序,存在逻辑倒置的情况。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报告为例,个别报告将"危险化学品事故潜在后果预测"置于"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结论"之前。这种编排方式打破了报告固有的逻辑链条——从风险识别到后果推演的递进关系被割裂,既违背了评价工作"先辨识后评估"的基本逻辑,也给报告使用者的阅读理解造成障碍,导致其难以按照正常认知路径把握评价结论的形成过程。

2.1.3 打印、排版和装订错误

安全评价报告中的打印、排版和装订错误虽看似微小,但反映出评价人员、审核人员及机构负责人对工作的不认真态度。这类问题具体表现为页码倒置、标题编号出错、字号规格不符、文字错漏频发、单位(或外文)符号使用不标准、表格排版错位等。这些细节上的疏漏,会让报告显得不够严谨,进而削弱其应有的可信度。

2.2 内容方面问题

2.2.1 对引用标准理解不深入

安全评价要立足被评价项目的实际状况,以国家的安全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作为依据。但有部分评价人员在编制报告时,并未认真研习和深入领会引用的标准,甚至对部分条款存在片面解读。加油站安全评价中,部分报告误将“爆炸危险区域”等同于站内所有建筑,导致“需设通风设施”的结论偏离实际。实则该区域划定需综合物质特性等多参数,对标准的误读会引发连锁错误,使评价结果失效。

2.2.2 选用评价方法不恰当

每种安全评价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畴和应用条件。但在实际开展评价工作时,一些机构未能结合被评价项目的实际状况与固有特征,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比如,制作一份通用的安全检查表用于所有化工企业的评价,却忽略了不同企业所处行业的区别 —— 像石油化工与医药行业在生产工艺、危险属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方式,难以精准识别企业存在的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而对评价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2.2.3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不全面

在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定性定量评价环节,部分安全评价报告存在主要(重大)危险源遗漏的情况。以氯化石蜡生产企业安全现状评价为例,部分报告仅在说明危险物质固有特性时提及氯气,而在后续的定性定量分析中,未对氯气这一关键危险物质展开深入评价。氯气属于剧毒物质,在氯化石蜡生产环节本应是评价的重点,此类遗漏会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风险状况。

2.2.4 评价方法运用错误

部分评价报告在具体运用评价方法时,由于对方法掌握不到位,出现了计算失误或数据取舍不当的情况。以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而言,其针对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发生概率(L)、人员处于危险环境的暴露频次(E)等指标,均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与取值规范。这类核心参数的界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若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理解偏差或取值随意,极易导致评价结论失真。事故后果的严重性(C)都规定了特定分值,但有些报告中 L 的取值不符合规定,出现了 4、5、7 等非标准数值,甚至还有 4.5、7.5 这类不合理数据。取值错致D值不准,影响评价结果可靠。

2.3 评价结论方面问题

安全评价结论应当明确、清晰,并且要依据相关标准法规以及经济技术可行性,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建议。但有部分评价报告的结论表述含糊不清、不够明确。例如,在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报告中,没有按照《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的规定,给出 “符合安全要求”“基本符合要求”“未能符合安全要求” 这三类结论,而是表述为 “满足报告中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后,能够达到 A 级”。这种模糊的结论无法为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明确的决策依据。

三、安全评价报告编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提高评价人员素质

安全评价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政策性,评价人员素质直接影响报告质量。评价机构应加强对评价人员的培训,包括安全法规、标准规范、评价方法、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强化评价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项评价任务。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对评价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定期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评价人员提高工作质量。

3.2 严格遵循安全评价导则

安全评价导则作为规范评价工作的核心文件,对评价内容、方法及报告格式等细节均有具体界定。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应认真学习各个安全评价导则,在编制报告过程中严格按照导则规定执行。对于不同类型的安全评价,要准确套用相应的格式,按照规定的内容顺序进行编制。同时,要理解导则中各项规定的内涵,在遵循规范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危险性分析,确保报告内容既规范又具有针对性,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 “八股文” 式报告。

3.3 科学选用评价方法

实施安全评价时,评价人员须依据被评项目的实际情形与特质,全面归集关联资料,对评价系统进行深度解析。在此前提下,依据项目的危险及有害因素特征、评价目标,以及各类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来科学合理地挑选评价方法。对于复杂项目,可整合多元评价方法,借助方法间的互补与校验,增强评价结果的精准度。编制安全检查表时,要充分考量项目的行业特性、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等因素,保证检查表具有针对性,能够精准识别项目中的危险与有害因素。

3.4 强化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是安全评价的关键环节。评价人员应运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对被评价项目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在分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物质的性质、工艺过程、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操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于重大危险源,要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因素。同时,要加强对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结果的审核,确保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结论

安全评价报告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当前安全评价报告编制中存在的形式不规范、内容不准确、结论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安全评价工作的作用发挥。通过提高评价人员素质、严格遵循安全评价导则、科学选用评价方法、强化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合理确定安全对策措施以及明确评价结论等一系列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质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安全生产实践,为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支持。在未来的安全评价工作中,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完善安全评价报告编制工作,适应日益复杂的安全生产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超.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建筑安全, 2020, 35(12):2.

[2]辛磊,赵斌,马琳琳.化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0(16):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