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贯协同论析

作者

樊新华 张杰

1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31 2 四川省安居中学 遂宁 629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成为回应时代挑战的核心路径。大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已从单一课堂扩展到社会全域,教育对象的价值认知呈现出碎片化、多元化和情境化的特征。一方面,传统思政课程作为“主渠道”,虽在价值引领上发挥核心作用,但面临“空洞说教”和学生“疏离感”的挑战;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作为“主阵地”,虽能将价值教育嵌入专业课程,但易导致价值碎片化或隐性化,难以形成系统性影响。大思政视域下,二者的融通协同不仅是教育实践的必然要求,更是回应时代需求、实现教育价值统一的内在逻辑。

一、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贯协同的价值逻辑与体系构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贯协同,既以思政课程确立价值坐标系的“理论原点”,又通过课程思政在专业知识土壤中培育价值生成的“实践根系”,最终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交融、宏观价值与微观实践贯通的育人生态。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贯协同的价值逻辑融通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传统思政课程的孤立性、课程思政的分散性与协同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亟需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通,形成价值传导的“闭环效应”。“大思政”格局就是要超越单一课程或学科的局限,通过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实现价值目标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逻辑统一,实现价值观的自然内化。首先,思政课程作为“价值坐标系”的理论奠基,其根本任务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系统性框架,为学生提供价值判断的“元规则”。例如,思政课程通过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为学生构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在多元价值环境中辨识真理、坚守正义。这种理论的奠基,为后续的价值生成与内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认识框架,确保了价值引领的宏观性和稳定性。其次,专业知识并非价值中立,而是蕴含特定范式和隐性价值导向。课程思政的任务在于显性化这些价值,担当“转化”角色,将思政课程的宏观价值通过专业知识的载体,实现个体层面的“生成”,推动从“知识习得”到“价值内化”的跃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内化了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契合的价值观念。再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多维度空间的有机融通,本质是通过“价值共振”构建教育生态共同体,实现宏观引领与微观生成的统一,避免价值教育的“碎片化”和“空心化”,这种“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撑。

(I=)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贯协同的体系要素构建

构建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通协同发展的体系,需要多维度、系统化的育人要素支撑,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将思政课程的“高地”与课程思政的“土壤”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构建起高质量的“三全育人”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而言,第一,价值导向是核心要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保育人方向的统一性。思政课程要提供宏观价值框架,课程思政则将宏观价值转化为具体、可感知、可践行的微观价值点,实现价值的“在地化”。这种协同确保了价值引领始终贯穿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有效避免了教育的碎片化和价值导向的模糊化。第二,内容融合是关键要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贯协同的课程内容应形成“显隐结合”的生态链条,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思政课程作为理论根基,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课程思政则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的育人价值,将思政元素有机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环节中。这种融合不是机械的拼凑,而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的有机嵌入,实现“价值的生成”而非“价值的灌输”,防止空洞说教和专业脱节。第三,资源支撑是保障要素。缺乏优质的师资队伍、完善的平台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价值导向与内容融合都可能流于形式。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必须打破学科壁垒,组建由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为主体的跨学科教师团队,通过联合培训、共同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善于开展价值引领的“双师型”能力。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开发具有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案例库、教学视频、虚拟仿真实验等,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容融贯与方法创新

“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核心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融贯创新,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深化和实践拓展。这要求在挖掘与整合育人资源的基础上,运用更加多元化、精细化、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效能。

(一)“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容融贯

内容上的融贯,旨在确保“大思政”教育能够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回应社会关切,并实现价值导向的精准传递。第一,“显性”与“隐性”教育的价值对接: “大思政”理念强调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实现全方位育人。“思政课程”作为理论“主干道”,负责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精髓,为学生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石。而“课程思政”则是在专业知识传授的“支流”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因“嵌入”其中。这种价值对接,要求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政治方向、价值立场、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避免“空泛化”和“形式化”。第二,建构“课程-专业-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体系。“大思政”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在于其体系化的开发与整合。“思政课程”是核心,但“课程思政”的效能则体现在能否有效整合各专业课程及学科的育人潜力。不同学科应被视为承载思政价值的不同“场域”,挖掘其独特的育人资源。例如,人文社科类课程可侧重社会责任、批判性思维;理工科类课程可强调科学精神、创新品格、家国情怀;医学类课程可聚焦生命伦理、职业操守。通过分层分类、系统开发,形成“课程-专业-学科”相互支撑的思政教育资源体系,确保“大思政”的渗透力与影响力。第三,强化内容的时效性、主体性与引领性。“大思政”教育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扣时代脉搏。内容开发应强调时代性,及时反映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发展战略、社会重大变革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同时,要注重内容的主体性建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辨别的能力。

“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方法创新

在推进“大思政”理念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贯,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育人过程进行赋能,建设一个协同育人的崭新场域。第一,创新“理论+实践”的融贯性教学模式。思政课程应从以往的理论讲授转向价值体验式学习,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社区共建等深度绑定,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感悟理论的真理力量与价值导向。课程思政方面,则要充分利用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仿真模拟、跨专业合作任务等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政治价值的内化紧密结合。如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设立真实的社会任务与评估标准,反思性记录认知与情感的变化,通过展示与评审实现知识、价值与技能的同向迁移;以教师“引导+共创”的双向角色,建立师生共同体,推动教学相长。第二,拓展技术赋能下的“线上+线下”协同空间。线上资源如慕课、微课等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与持续性学习支持。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学习行为、参与度、讨论质量、实践成果等进行多维评估,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开展精准干预。引入 VR、AR 或沉浸式仿真等技术,构建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使抽象概念获得直观体验,增强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第三,构建“协同式”的教学方法体系。思政课程可借鉴互动性、讨论性强的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质疑与再建构;课程思政则要吸收思政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优势,在专业教学中嵌入价值导向与大局观。实现“教学相长”的协同式教学,需要跨学科团队联合备课、共同设计教学任务与评价指标、并由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与指导职责;同时引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社区、同行互评、导师制等形式,形成师生互动、同伴协作与知识共同生产的良性循环。对教师而言,需以岗位发展与职业成长为导向,接受在各自专业领域与价值引导之间实现自我更新,促进学习主体性提升、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

三、“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贯协同的评价体系和治理保障

“大思政”理念的最终落地与成效显现,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思政教育评价的惯性思维与局限,构建一个能够全面、立体、动态衡量“立德树人”整体效能的协同性评价体系,并将其深度嵌入高校的治理体系之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贯协同的整体评估

“大思政”视域下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贯协同的整体评估,要求超越单一课程、单一维度的视角,构建能够衡量整体育人效能的协同性评估体系。这一评估体系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场域,以激励机制确保教师长期参与深化改革为关键驱动,用大数据为支撑,通过治理嵌入与持续改进实现评价结果的“闭环”转化。第一,以学生全面发展的“场域”评价。应聚焦于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认同、价值判断、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即超越传统的知识性检测,转而注重对学生思想认知深度、道德情操养成和价值取向的动态考察。同时,评价应体现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最终形成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通过多主体(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管理者评价、社会评价)的评价,形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体画像。第二,激励与导向兼具的教师发展评价。 教师在“大思政”教育中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价值引领者、育人共同体的重要成员。评价体系应引导教师主动承担起“课程思政”的责任,鼓励其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价值引导,从而提升其在“大思政”育人场域中的角色权重。在激励机制设计上,应将教师在“大思政”建设中的贡献纳入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通过培训与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经验共享,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第三,大数据驱动下的教育效能评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参与度、互动情况、实践成果等进行量化分析,实现育人过程评估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转变。如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追踪在线讨论的思政主题参与率,或分析实践活动中的价值输出指标,及时发现教学盲点,为优化融贯协同提供依据。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贯协同的高效治理

“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效性建构,本质上需要突破传统科层制治理范式的制度性约束,通过高校治理机制的创新与优化,构建起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现代治理体系,实现教育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第一,党委统摄的战略治理架构。高校党委的战略引领构成"大思政"治理体系的核心动力源。高校党委作为政治领导核心,负责战略引领与顶层设计,要将“大思政”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一把手工程”,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形成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大思政”工作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如党委常委会设立专项工作组统筹战略规划,院系党组织构建"党建+课程"融合矩阵,基层党支部实施"课程思政攻坚计划",形成贯穿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的治理链条。第二,构建跨部门协同的治理结构。“大思政”教育格局要求整合校内各方资源,打破部门壁垒,构建一个协同运作的治理结构。由党委牵头,教务、学工、科研、宣传、团委、国际交流等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信息共享、资源互通、联动推进的“一体多维”协同治理体系。在协同机制的常态化方面,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会议、工作协调会等机制,确保各部门在“大思政”建设中的信息畅通与高效决策。这种结构化治理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培养了部门间的合作文化,避免了“各自为政”的低效。第三,健全制度化、常态化的协同机制。治理保障的核心在于将“大思政”要求转化为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规范,融入教育教学的全环节。如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纳入教学质量监控框架,制定督导标准和反馈流程;同时,出台激励政策,将融贯实践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和学生综合评价,确保机制的刚性和柔性结合,如实施“双师型”培养计划,推动专业教师参与思政培训;设立常态化督导机制,通过课堂巡查和学生满意度调查,及时纠偏,动态调整与优化治理机制,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王景云.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6)

[2]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顾云湘.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承担多重角色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构造[J].江苏高教,2025

[5]徐秦法,梁轩铭.同向·同行·同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外国语大学“三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研究”(SJ22302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劳动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23JDSZK08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樊新华,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专长:思想政治教育;张杰,四川省安居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专长:思政课程教学法与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