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清风石来”清代扇面原创精品展的策展实践

作者

秦耀宾

石家庄市博物馆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11

扇,古称“箑”、“便面”,文献中有“舜作五明扇”的记载,在我国有近3000 多年的历史。早期流行的长柄扇主要是贵族出行的仪仗用具,自持的短柄扇才具有今日扇子的含义。秦汉以降,团扇出现,成为扇的基本样式。 代 因其开合自如,在明时期出现广泛的制造和使用,成为与团扇平分秋色的扇型。清代,折扇呈现压倒性优势, 的象征。扇子开始从单一的实用性而走向功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因其小巧便携, 的岁月里,扇子除了引风纳凉外,还与社会政治、民俗风习、艺术 扇,始于魏晋,兴于宋代,盛于明清。“尺寸方圆纸半张,舒卷精华随 写意、工笔等技法各显精神。扇面画逐渐成为一个颇受欢迎的画种, 而围绕扇面画呈现的展览也是层出不穷,各领风骚。

一、策展缘起

“清”风“石”来送雅意,从馆藏品中挑选 40 余幅清代具有代表性的扇面,举办此次“清风石来——藏清代扇面精品展”。此次展览是继去年我们举办《厅堂案几瓷色流香——藏瓷器精品展》的再续,旨在通过有序列的原创展览,将的精美藏品展现给观众,传承千年扇面文化,密切博物馆藏品和大众艺术的联系,贯彻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提升的社会影响力,也让观众能够看到更多的艺术珍品,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层面的需求。让各类人群都能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实现博物馆价值的存量变现。

二、展览艺术形式设计

1、主题形象墙设计证石来

此次展览我们取名《清风石来——藏精品扇面展》。清——取自于炎炎暑天扇子带来清爽之意,更源自于此次展出扇面都是清代名人佳作。石——取自于展品都来源于并通过我们的设计展示出来。在名称设计的内涵上,我们将历史和现实结合,巧妙借助风流动的自然属性,带出时空穿梭的社会属性,营造出现实和历史的对话感,诉说一种文化的传承性。

2、展厅整体氛围设计

我们在两个展厅分别塑造了一个局部衬景。在南厅,我们用格栅

在整体设计上我们采用的主要色调就是青色和土石色,与我们的展览名字中的“清”“石”遥相呼应。青色展箱包裹展品,既解决了展品的安全问题,又衬托出展品的典雅、精致。土石色背景衬以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烘托出高雅的空间格局。纵情山水、赏花鸟娱心,借书法抒怀,摇执扇清凉。通过青石两色,塑造了一种水秀山青、浮光掠影的江南文人风情,正好与文人画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和造型墙辅以绿植的设计形式,分割展厅空间,同时在造型墙上绘本次展览扇面的图案做背景,绿植采用凤尾竹盆景,整个衬景给人以典型的江南园林感觉,和我们展出的文人扇面画相映成趣,增强了展览的氛围感。

北厅一进门我们塑造了另一个小场景,一首班婕妤的宫怨诗,一副团扇投影图, 盆孤影自怜的红枫。瞬间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漫长而寂寞的冷宫生活。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 年), 班氏被选入宫,有文采,受汉成帝宠信,被封婕妤。后来,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入宫受宠后,十分嫉妒班婕妤在汉成帝心目中的地位 设 害班婕妤。班婕妤从此不 为防有生命危险,班婕妤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在漫长而寂寞的冷宫生活中,班婕妤的心灵无法得到慰藉,于是便作《怨歌行》 感伤自己的身世。诗人以团扇自喻,借团扇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失宠妇女的痛苦心情。 全诗语言清新秀美,构思巧妙,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含意隽咏,耐人寻味。而团扇在此起到了借物抒怀的作用,传递出扇面文化的源远流长。

4、沉浸体验设计

沉浸体验区的总体设计是以文人扇面画为大环境,在大环境中开辟出一个幽静、真实的空间,配以古香古色的传统家具、古筝器乐,点缀舒适、唯美的旗袍扇舞,营造出白墙青檐、绿竹昏灯、扇摇伞旋的江南风情。主背景墙悬挂大小两幅折扇,与此次扇面展主题共鸣,再衬以《入画江南》的柔美音乐,观众驻足其中,抚筝弹曲,泼墨挥毫,体验古江南文人琴筝和鸣、书扇赠友的雅致情怀。

三、展览内容区设计

1、前言区内容设计

前言,寥寥数语,精炼的概括了扇子的形制、演变史、扇面画的产生发展以及越来越深刻的文化内涵。设计上,以藏青色打底,以意象扇点缀,凝练大气。旁边配以时下流行的上春山扇子舞,既应景又烘托气氛。前言墙背面内容我们安排了历史名画中的扇子,墙上的四幅画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该院、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都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四幅画中都能看到扇子的影子,通过观察这个缩影,扇子和扇面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2、第一主题区内容设计

第一主题我们定名为“山水寄情”。该内容区精选了馆藏扇面中的五幅山水画作为此次展览的开篇。分别是程万里设色山水折扇、刘有铭墨笔山水折扇、钱暹(xian 一 )墨笔山水图折扇、 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分设色山水和水墨山水,我们这几幅画中兼具 寸 25.6*25 厘米,款署:荫卿贤表姪雅正,张之万。钤朱文方印:之万。张之万 (1847 年)丁未科状元,历任兵、刑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谥号文达 韵唐法,结体宽博舒展,下笔道劲有力。画承家学,山水追随“四王【清初四王”就是王 尤其醉心于王原祁,用笔绵邈,闲淡苍润,秀逸神清,与戴熙并称“南戴北张”。著有《张文达公遗集》。该幅作品,景致幽深旷远, 山水工整平稳,笔法整齐而秀雅,构图虽从四王而来,但不泥守旧公式,而有自家新意。笔简意淡,极秀苍润之致,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

3、第二主题区内容设计

第二主题定名为“花鸟娱心”。该主题共展出了 16 幅花鸟画作品。花鸟画历史悠久,源于石器时代的彩绘,在夏商周时期作为工艺美术的一部分而存在,魏晋南北朝时花鸟画逐渐从工艺美术中独立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花鸟画创作的艺术家,直到唐代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花鸟画,才正式产生。此后,在明代另两位花鸟画大师陈淳和徐谓用心血、情感、笔墨的溶铸之下,花鸟画最终走向了成熟和完善。而清代扬州八怪的崛起,为花鸟画注入了生机勃勃的力量,振奋了中国画坛。该单元我们在设计上采用大幅花鸟画虚化处理作为主背景,将我们的 16 幅小扇面画置身背景中,营造出画中有画,以画衬画的视觉效果。在空间分割上我们巧妙利用传统木窗棂加镂空墙点缀绿植的构思,既分割了空间,又美化了欣赏环境。在花鸟娱心这个单元选取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陆恢园蔬图折扇、潘曾莹兰石图折扇、司马钟萱花牡丹图纨扇、张之万幽篁图折扇、张宝墨梅图折扇等。陆恢园蔬图折扇,清,纸质,长 52.6 厘米,宽 18.3 厘米 。款署:忆蘭仁兄大人属 ,仿南田花草写扁豆花应之,即就正。丁未四月恢作, 钤印“陆恢私印”、“ 廉夫”、 “ 狷盫”。陆恢(1851 年-1920 年),原名友恢,一名友奎,字廉夫,号狷叟,一字狷盫,自号破佛盫主人,居吴县(今江苏苏州)。清末民初海派著名画家。曾入吴大瀓幕府,纵观吴之所藏,艺业大进。山水受业于陶诒孙,为娄东嫡传,笔墨苍秀隽雅。花卉师刘德六近恽寿平风格, 气韵清逸, 有出蓝之誉。 山水、人物、花鸟、果品,无一不能。中年后回到老家苏州,潜心画事,考订金石文字三十年。此扇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扁豆以恽南田没骨法写就,枝蔓纤长柔软,花色淡雅,豆荚饱满,画面清新,一派田园农家之景,令人倍感亲切。司马钟萱花牡丹图纨扇,清 ,纸质,长50.5 厘米,宽 16.6 厘米。款署:嘉言一兄雅正,绣谷钟写生。钤印:司马钟。司马钟(约 18 世纪末—19 世纪 80 年代),字子英,号绣谷,别号紫金山樵,南京人,曾任直隶州判。生卒年不详。擅长写意花卉及鸟兽。落笔豪放,气势犹逸,脱尽描头画尾之习。在画界有“写生家有北派者自绣谷始”之论。此扇以恽南田没骨法绘萱花、牡丹,笔致灵动,赋色明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萱草又名“忘忧草”,蕴含忘忧宜男之意,牡丹象征富贵,二者配在一起,寓意富贵多子。

4、第三主题区内容设计

第三个主题定名为“容影随性”,此单元精选了八幅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人物画作品。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画科,与花鸟画一样可追溯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 代抽象风格的 算是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较早的人物画了。而真正意义上的人物画则诞生于商代,据史书记载, ,并“按图索骥”寻找那位能胜任宰相的贤才,算是开创了人物画的先河。人物画 夫参与到绘画中来,不仅开创了“高古游丝描”的线描技法。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往后在南朝张僧繇、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张萱、五代顾闳中、宋代张择端、明代唐寅、清代黄慎等人的努力和推动下, 耀眼的明珠。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 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我们展出的作品,题材囊括儒释道三家文化,“尤大中禅悦图折扇” 友图纨扇”是道家避世隐居的形象描绘,而“佚名‘指日高升'图折扇”又是儒家积极入 看这幅 左举汉携琴访友图纨扇”,清,绢质,长 24.7厘米,宽 22.8 厘米。款署:丙戌秋初,仿松雪法为 云莲弟左举汉”, 钤篆书朱文印“举汉”。左举汉 ,字云莲,同光间诸生,山东莱西人,著有《八阵图说》、《海防 该图作于光绪丙戌年(1886 年)。琴棋书画四艺中,琴为首,携琴访友与「高山流水」典故有关。先秦琴师俞伯牙 伯牙弹完最后一曲便断绝琴弦,再也不弹。后世文人皆以伯牙子期为模范,携琴访友, 红衣人,近者临窗观望,稍远者则临窗捧书诵读,主人抱琴过桥,人未至,而意蕴先行, 弦未响 而琴韵先成,画意琴音融为 体。表现文人墨客们远离俗世尘嚣,回归自然的怀抱,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再看这幅“佚名‘指日高升'图折扇”,清,纸质,长 46.6 厘米,宽16.1 厘米。“指日高升”旧时官场预祝之词。出自明代程登吉《幼学琼林·文臣》:“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此扇兼工带写,设色明丽,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两老者驻足遥指,朝霞满天,海鸥翱翔,一派祥和吉庆之气,寓意生活事业蒸蒸日上。

5、第四主题区内容设计

文以载道,歌以抒怀,诗以言志。第四主题区我们定名为“诗文咏志 此单元共遴选书法作品12 件,囊括了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等汉字的大部分书写体。内容涉及诗、赋、 学习古代名家高超的书法技艺,又能从字里行间了解书作者的内心世界。该区遴选的代表作品有“ 此扇做于清,绢质,长27 厘米,宽24.5 厘米。款署:书为禄枋贤表雅属,香圃陈椿龄。陈椿龄( 藏书,能诗,著有《补桐书屋草》、《补桐书屋诗钞》。此扇 塘。相期定似逢寒食,乍见争如说故乡。弄影不教沾柳絮, 金书纨扇“”,清,绢质,长 25.5 厘米,宽 24.7 厘米。 番禺人,官河南通判,真书学钟繇,尤善篆书,名震一 时张之万归隐十年后再度复召入京,授兵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 岩消得少迟留。(出自宋朱济道《宣和五年二月初九日偶书呈如公妙空禅师》),左侧行书节选王羲之《兰亭序》

四、展览回顾

此次展览从筹备到落地历时三个半月,期间我们精心挑选每幅作品, 查阅大量资料,推敲每一幅作品的意境内涵,力求将展览做精做细,给广大观众奉献一场尽“扇”尽美的原创展览,让观众在这个炎炎夏日, 尽享“清风石来”带来的丝丝清爽,润体涤心。展览一经推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上至耄耋,下启幼童,大家沉浸 风情中,贪婪的吮吸浓郁的扇面文化,品尝石博给大家带来的饕餮文化盛宴,也从侧面衬托出我们此次展览策划设计的成功。 许多观众也为展览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我们做了认真研究总结,为我们今后举办更高层次的展览提供了借鉴。 传播文化艺术,弘扬民族精神,是博物馆人肩负的时代使命,我们将会在观众的不断正向反馈中,推出更多兼具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高质量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