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技术的经济性优化研究

作者

苏莉

新疆懿源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我国大量既有建筑建成于抗震规范迭代前,随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多次更新,这些建筑的抗震性能已难以满足现行安全标准。据住建部统计,2000 年前建成的民用建筑中,约 58%存在抗震构造缺陷,如梁柱节点配筋不足、结构整体性薄弱等,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局部破坏甚至倒塌(王军等,2023)。抗震加固作为提升既有建筑安全等级的重要手段,其经济性问题直接影响实施效果——过度强调安全可能导致成本激增,单纯追求低成本则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平衡抗震性能与经济成本,成为既有建筑加固领域的核心课题。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建立抗震性能评估与经济性优化的关联模型,突破传统“技术优先”或“成本优先”的单一思维,丰富既有建筑加固的理论体系。实践意义:提出的经济性优化策略可指导业主在安全与成本间找到平衡点,推动抗震加固工作从“被动执行”向“主动优化”转变,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二、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理论基础(一)评估的核心维度

抗震性能评估需从结构的“承载力、延性、整体性”三个维度综合考量,三者共同构成结构抵御地震作用的能力:

1. 承载力:指结构构件(梁、柱、节点等)抵抗地震荷载的能力,需通过材料强度检测(如混凝土强度、钢筋配置)和力学验算,判断其是否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例如,框架柱的抗震承载力不足会导致地震时发生剪切破坏,这是评估中需优先关注的问题。

2. 延性:结构在地震中通过塑性变形吸收能量的能力,延性不足的结构易发生脆性破坏。评估中需重点检查构件的截面尺寸、配筋率等参数,如框架梁的剪跨比过小会显著降低延性。

3. 整体性:结构各部分协同工作的能力,依赖于连接构造的可靠性。例如,楼盖与墙体的连接薄弱会导致地震时出现“脱节”,降低整体抗侧移刚度。

三、主流抗震加固技术的经济性理论分(一)加固技术的分类与适用场景

不同加固技术的原理、成本及适用场景存在显著差异,需根据结构性能缺陷针对性选择:

1. 增大截面法:通过增加构件截面尺寸(如柱外包混凝土、梁增加翼缘)提升承载力,适用于承载力严重不足的构件。其成本主要包括材料费(混凝土、钢筋)、模板费和人工费,优势是技术成熟、耐久性强,但施工周期长(通常15-30 天/层),对建筑使用影响较大。

2.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FRP)法:将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复合材料粘贴于构件表面,通过材料的高强度提升构件延性和承载力,适用于延性不足或承载力略低的构件。其成本中材料费占比达 60%,但施工便捷(5-10天/层),对建筑外观和使用空间影响小,适合需快速恢复使用的建筑。

3. 增设抗震墙法:在结构薄弱部位增加钢筋混凝土墙,提升整体抗侧移刚度,适用于整体性不足的框架结构。成本与墙体数量、厚度相关,优势是长期维护成本低,但会压缩建筑内部空间,适合对空间要求较低的工业建筑。

4. 消能减震法:通过安装阻尼器、隔震支座等装置吸收地震能量,减少主体结构受力,适用于重要公共建筑(如博物馆、指挥中心)。初期成本较高(阻尼器单价较高),但可降低主体结构加固量,且后期更换方便。(二)影响经济性的核心因素

1. 结构缺陷类型:针对性选择技术可降低成本,例如仅延性不足的构件采用FRP 法,比全面采用增大截面法成本降低 40% ;

2. 建筑功能:商业建筑因停工损失大,应优先选择施工周期短的技术(如FRP 法),尽管初期成本较高,但可减少间接损失;

3. 使用年限:长期使用(如剩余年限30 年)的建筑适合耐久性强的技术(如增大截面法),短期使用(如余年限10 年)的建筑可选择成本低的临时加固方案(如体外预应力法)。

四、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优化理论与(一)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理论框架

传统经济性分析多关注初始加固成本,而全生命周期理论强调统筹“初始成本、维护成本、使用成本、拆除成本”四部分:

初始成本:加固施工的直接费用(材料、人工、设备等);

维护成本:加固后定期检修、材料更换的费用(如 FRP 材料的定期检查、混凝土构件的裂缝修补);

使用成本:加固对建筑功能的影响(如空间减少导致的租金损失、能耗变化等);

拆除成本:建筑报废时的拆除与材料回收费用。

例如,消能减震法的初始成本高于增大截面法,但因主体结构损伤小,20 年维护成本可降低 50% ,全生命周期成本反而更低。

(二)性能与成本的平衡策略

1. 分级优化:根据建筑重要性确定性能目标——普通住宅按“中震可修”加固,医院、学校按“大震不倒”加固,避免“一刀切”式的高标准要求;

2. 技术组合:针对结构的不同缺陷组合使用技术,如柱采用增大截面法(提升承载力)、梁采用 FRP 法(提升延性),比单一技术成本降低 15%-20% ;

3. 时间统筹:利用建筑空置期或夜间施工,减少因使用中断导致的间接损失。某商场案例显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使总成本降低 28% 。

(三)经济性评估的理论指

引入“单位性能提升成本”指标,即每提升一个性能等级所需的单位面积成本,该指标越低,经济性越好。例如:

增大截面法:单位性能提升成本约 800 元/㎡

FRP 法:单位性能提升成本约

消能减震法:单位性能提升成本约 1000 元/㎡(初期高但长期低)。

通过该指标可直观对比不同方案的经济性,结合建筑使用年限选择最优解

六、结论与展望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经济性优化需以性能评估为基础,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核心是在安全底线内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未来研究可聚焦三方面:

1. 构建智能化评估系统,通过大数据快速匹配结构缺陷与最优加固技术;

2. 研发低成本高性能加固材料(如再生纤维复合材料),降低初始成本

3. 建立抗震加固的保险与补贴机制,分散业主的经济风险。

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优化,推动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从“技术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为城市建筑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军, 李刚. 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23, 44(3): 23-31.

[2] 李明, 张晓. 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技术的经济性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55(6): 45-53.

3] 张伟, 刘军.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抗震加固方案的优化策略[J]. 建筑经济, 2023, 44(4): 67-73.

[4] 刘畅, 王红. 既有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的经济性对比[J]. 工业建筑, 2022, 52(8): 112-118

[5] 赵伟, 陈明. 基于性能目标的抗震加固成本优化模型[J]. 施工技术, 2024, 53(2): 34-39.

[6] 国家标准 GB55023-2021. 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