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木兰诗篇》选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演唱分析与艺术把握
葛聪慧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中国歌剧起步晚于西方歌剧,且与西方歌剧起源于剧场音乐不同,它从本土的戏曲、民歌发展而来。在借鉴保留西方歌剧演唱音色统一、旋律连贯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注重咬字吐字、表现力、以及传统五声调式音乐旋律、板腔体唱腔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歌剧《木兰诗篇》是 2004 年在河南省政府与河南省文化厅的支持下,作曲家关峡携手作家刘麟创作的一部情景交响民族歌剧,取材于家喻户晓的古老故事“木兰从军”。由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领衔主演。该剧以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形式,弘扬了伟大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
2.研究意义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这首曲目是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角色的一首咏叹调。作为歌剧选段,对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和艺术修养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技术的支撑,还要在语言语气、肢体表达、角色把握上达到高标准。歌剧是声乐艺术的最高级形式,演唱者想要唱好这首曲目,文献研究必不可少,案头分析对演唱实践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网络流传的一些“大师课”片段碎片化让学习者很难对曲目的全局进行分析。《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篇幅大、表现力强,是女高音展现演唱水平的优秀曲目,很多演唱者并不了解唱段的背景,没有做到仔细逐句的分析,影响演唱效果的完整性与艺术性。
二、文献研究分析
在知网以“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为关键词搜索结果为学术期刊类31 篇,学位论文类34篇。
山东师范大学刘橙橙在硕士论文《刚柔并济、忠贞不渝--歌剧选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演唱分析》中着重从舞台演唱的角度分析,从旋律、咬字、性格情绪、舞台展示等方面研究,还对歌剧演唱形式和音乐会演唱形式等做了对比分析。
史倩在论文《试论中国民族歌剧演唱技巧——如何演唱歌剧<木兰诗篇>选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中着重分析了木兰的第一代扮演者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版本,从气息、母音、情感、“润腔”技巧进行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侯雨薇在硕士论文《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木兰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中对木兰进行了形象塑造分析和演唱分析。
总体来说,对歌剧《木兰诗篇》选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曲目内容分析,包括演唱、音乐创作、与传统音乐的传承关系。现有研究多聚焦技术层面,对角色心理与传统审美的融合探讨不足。
三、曲目分析
1.创作背景。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选自歌剧《木兰诗篇》的第二乐章,由关峡作词,刘麟作曲。关峡在二零零三年还为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作曲。《木兰诗篇》是在南北朝叙事诗《木兰辞》的内容上改编而成的。《木兰辞》属于北歌,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拒封归乡的故事。《木兰诗篇》由序曲、“替父从军”、“塞上风云”、“巾帼情怀”、“和平礼赞”五部分组成。融合歌剧、传统戏曲与交响乐元素,整合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表现形式,以情景交响乐形态构建了丰富深刻的艺术维度,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2.曲式结构分析。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是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并且有一个 B 段的重复。速度为(Moderato)稍慢、深情地。有一个11 小节的引子作为引入。第一乐段是叙述式的,歌词和伴奏形成呼应,像对话一样,是轻柔的。从第22 小节开始进入第二部分,是梦中木兰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表白,也充满着对刘爽将军的爱意,旋律轻松活泼。第三部分从第63 小节开始,作为本曲高潮部分,是坚定的、带着承诺的。最后有一个很长的抒情的尾声让观众引起无限的遐思。
3.曲目旋律风格分析。
在《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中同时借鉴了西洋唱法和豫剧唱腔;在整体舞台布局上也是首次以交响音诗的形式把乐队搬上了舞台,真正做到了诗乐交融;旋律创作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基调。
豫剧《花木兰》对歌剧《木兰诗篇》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豫剧有着鲜明的特质:唱腔铿锵有力、强弱有度、咬字清楚、韵味浓厚、既含诙谐灵动之趣,又擅于深入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其凭借浓郁的地域语言色彩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始终保持着广泛的受众基础与文化影响力。歌剧《木兰诗篇》的创作团队深度吸纳豫剧的演唱范式与风格内核,不仅突出表现了了花木兰这一典型人物,更在强调了河南方言韵律特征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并呈现了花木兰形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因此,表演者只有对中国传统戏曲不断学习、实践与理解,才能促使表演思维与创作思维相契合,从而推动经典民族歌剧当代演绎的良性发展。
四、演唱分析
1.气息的基础。
气息是发声正确的前提,没有气息就没有演唱这首歌曲的基础。在开始的段落,这时对气息的要求并不“满”,重点在于咬字和情绪带入,但气息是不可松懈的,可以不用吸满但也要足够支撑力。第一句“啊,哥哥...”就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很多学习者不理解气息为什么是“支撑”,其实气息是唱歌的动力源,通过气息的吸入后放出冲击声带,使其振动发出声音。如果演唱曲目需要强大的戏剧张力而没有足够的气息时,很多初学者就会动用喉咙处的肌肉使声带非自然的震动,这样会缩短演唱者的声乐寿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自然放松并深深地吸入气息后,运用横膈膜(膈肌)和腰腹肌肉的力量,要让气息保持流动放出的同时肺部得到此肌肉群的控制,并不是一泄而出的,而是缓慢地、能感受到的。注意抒情叙事时虽然对气息要求小但也要充分的保持,而到高音时(如演唱第三部分)不仅要注意气息的保持还要利用腰腹力量和膈肌与气息形成对抗,使声音更具有爆发力和戏剧张力。
2.头声共鸣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艺术审美也逐渐向国际靠拢。区别于我国传统的民歌、戏曲的演唱形式,歌剧演唱不用话筒、从室外走进室内、舞台设在能容纳好几百人的歌剧院、伴奏运用交响乐队形式,这对歌剧演员的演唱能力提出了更高的声音要求。中国传统声乐其实有运用“头声共鸣”(声音在头腔器官中形成的共振效果),但没有系统的教学和研究。因此,在传统演唱教学时也是通过老一辈“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授课和传承。“共鸣”一词也是舶来品。人体的共鸣器官有鼻腔、喉咽腔、口腔、胸腔、头腔,在口腔和喉咽腔顺利打开的基础上,声乐演唱者在鼻腔以及鼻腔以上的头腔处获得高位置共鸣。得益于我国语言咬字的位置靠前,在唱中国作品时,演唱者运用哼鸣的方法可以找到头腔的位置。只有放松的演唱才有通透的声音传送,在演唱作品前就积极地做好演唱的状态,做好鼻腔积极、声音集中、通道松弛、气息的均匀、身体的放松。当气息通过声带产生的声音到达放松的鼻腔以及鼻腔上方时,就会带动没有空间的头腔一起震动,形成头声共鸣,头声共鸣可以更好地具有穿透力,到达听众的耳朵。更适应歌剧演唱要求。
3.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
民族声乐从美声(Bel canto)和戏曲、民歌等中西合璧而来,“美声唱法偏重声音的优美、技巧的精湛,如要求发音圆润柔美、均匀,讲究音的保持,音量层次的控制,乐句的连贯性,装饰音和华彩的处理...”,中国民族声乐唱法在吸收美声的科学发声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咬字吐字、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发音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情绪的把握,以情带声。从内容出发演唱,而不是先走声音,空洞的声音是打动不了听众的。
五、艺术把握
1.角色理解与情境创设。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唱段是对于女主角花木兰为救男主角“刘爽”中箭昏迷后梦境的旋律化呈现。此时的木兰已是驰骋战场十二年而而未被识破女儿身的将军。平时只能以男儿身示众,对于她所爱慕的刘爽将军也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出口。而在这梦中,木兰已经变成了女儿身,身着一身美丽的纱裙,而进行演唱的“梦境中”的咏叹调。众所周知,人在睡梦中处于极度放松且真实的状态,所以演唱者要把握好具体情境的准确性演绎。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从音乐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式,从“啊,哥哥...”到“你可知道木兰心中的女儿情”。木兰轻轻地喊了她从来没有说出口的这句话。第二部分,是两个并列的 B 段,从“你听啊你听...”到“拥抱我让我感受你的激情”。第三部分,是本首咏叹调的高潮部分,演唱者应充分调动情绪和身体机能。“让这绿叶鲜花为媒,让这蓝天流水作证...”到最后男主角刘爽演唱加入形成二重唱结束,使其形成强大的声音气场作为结尾,用于衔接本首歌曲最后宏大震撼的尾声旋律。不同于艺术歌曲对声音极致细微的把控,歌剧片段(尤其是咏叹调)则是情绪爆发式的演绎。注意情绪递进,把歌曲从情绪转折处分成几个演唱段落。
2.传统审美的定位。
花木兰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女性形象。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通过不同戏曲剧种、诗词小说的方式代代流传。木兰的女性的“飒”和英勇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演唱者不仅要考虑本选段的演绎,还要在传统文化艺术底色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这样呈现给大家的就不是单一的一个片段,而会更有内涵、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有了传统文化的加持,使歌剧演唱更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3.舞台演绎。
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曾用六个字概括中国民族声乐:“声、情、字、味、表、养、像”。而舞台演绎则是六字的互相融合,本曲目参加大型声乐比赛可以作为比赛曲目,因为此曲目有丰富的情绪变化和足够的艺术表现力。注意演唱时间,比赛规则若为五分钟以下则要对每个唱段进行演唱时间的规划。声乐比赛重点在于声音,对于肢体上的要求可以进行相对的减弱,在投入感情演唱的同时肢体表达不要过于夸张。比赛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 眼睛有神,要看到场景,不要空洞的演唱。 ② 避免挤压卡,要放松演唱。 ③ 服装的适合,动作的设计到位。 ④ 准备充分再搬上舞台,注意与钢琴伴奏的配合。
六、总结
歌剧是“声乐演唱”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多维度的艺术内容。交响乐音乐会形式的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近年来民族歌剧的优秀代表,在唱法、演出形式、服装道具、音乐上进行了别具匠心的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特色的道路。《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作为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咏叹调,既保留着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又是国际舞台上直接与西方歌剧对话的桥梁。演唱者们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内涵,才能更好地演绎。
参考文献
[1] 刘橙橙.刚柔并济 忠贞不渝[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史倩.试论中国民族歌剧演唱技巧——如何演唱歌剧《木兰诗篇》选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
[3] 侯雨薇.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木兰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21.
[4] 刘杨.歌剧《木兰诗篇》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实践探析——以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为例[J].四川戏剧,2022.
[5] 谢佳琳.歌剧《木兰诗篇》的音乐形象和演唱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22.
[6] 雷佳.从民族歌剧表演看民族唱法的多样化[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4.
作者简介:
葛聪慧(1999.1—),女,汉族,籍贯:山东潍坊人23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