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金融板块协同下企业保理业务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作者

付坤晟

鄂尔多斯市供用电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10

一、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领域竞争加剧,设计公司与工程公司普遍面临"前期垫资大、回款周期长、资金周转难"的困境。保理业务通过受让应收账款提供融资及管理服务,能够精准解决工程行业的资金痛点。与金融类企业不同,设计与工程公司参与保理业务并非以开展金融板块运营为目标,而是通过合理利用保理工具,优化自身财务结构与经营流程。在产业链协同背景下,如何依托保理业务实现财务管理提质与经营效率提升,成为非金融类工程企业的重要课题。

二、设计与工程企业参与保理业务的管理价值

2.1 加速资金周转,优化现金流管理

设计与工程企业的项目周期通常跨越数月至数年,应收账款账期长且金额大,严重占用营运资金。参与保理业务后,企业可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提前变现,快速回笼资金用于新项目投标保证金缴纳、材料采购、人员薪酬支付等即时支出。例如,某市政设计公司通过保理业务将一笔300 万元的设计费应收账款提前贴现,及时支付了 BIM 技术引进费用,避免了项目设计进度延误。这种资金快速周转模式,能有效降低企业对自有资金的依赖,减少短期借款规模,改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

2.2 分散信用风险,降低坏账损失

工程行业中,业主方(尤其是政府部门、大型国企)的付款延迟或违约风险普遍存在。保理业务中,保理商通过专业的信用评估体系对业主信用进行审核,受让应收账款后承担了主要的坏账风险。对于设计公司而言,可将长期合作的甲方应收账款批量转让,避免单一客户违约导致的财务危机;工程企业则能通过保理业务覆盖分包商、材料商的多级债权关系,分散供应链末端的信用风险。如某建筑工程公司将某地产项目的5000万元工程款应收账款办理保理,保理商通过投保信用保险,使企业坏账风险覆盖率提升至 90% 以上。

2.3 提升经营管理效率,聚焦核心业务

设计与工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方案创新与项目实施能力,传统应收账款管理需投入大量人力核对合同条款、跟踪付款进度、进行催收沟通。参与保理业务后,保理商提供的应收账款分户账管理、付款提醒、催收等增值服务,可将企业财务人员从繁琐的账款事务中解放出来。某公路勘察设计院引入保理服务后,应收账款管理岗位人员减少 40% ,节省的人力成本投入到项目成本核算与预算管控中,同时因付款跟踪及时,项目结算效率提升 25% ,间接促进了新业务拓展。

三、设计与工程企业参与保理业务的适配模式

3.1 基于项目场景的专项保理合作

针对设计与工程企业的项目制特点,可采用"一项目一保理"的定制化模式。在项目中标后,企业与保理商、业主方签订三方协议,约定以项目应收账款为标的开展保理业务[2]。例如,EPC 总承包企业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可将设备采购款、施工进度款等分段形成的应收账款,按项目节点办理保理融资,既匹配项目资金需求节奏,又便于保理商基于项目进度评估风险。这种模式尤其适合政府类 PPP 项目,能有效衔接项目回款周期与企业资金计划。

3.2 依托产业链的协同保理模式

设计与工程企业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时,可联动上下游开展协同保理。工程总承包商可将分包商的应收账款纳入保理范围,通过自身信用背书帮助分包商获取融资,同时规范分包合同的付款流程;设计企业则能联合施工图审查机构、监理单位等,形成设计服务链条的债权流转,提升整体产业链的资金效率。如某市政工程集团作为核心企业,组织旗下 5 家设计分包单位与保理商合作,通过共享项目中标通知书、进度验收报告等数据,使分包商保理融资利率降低 1.5 个百分点。

3.3 借力金融科技的数字化保理平台

利用金融科技工具打通企业与保理商的数据连接,实现业务流程线上化。设计企业可将 CAD 图纸交付记录、设计变更签证等电子文件上传至保理平台,作为应收账款确权依据;工程企业则能通过 BIM 模型关联的工程量清单、材料验收单等数据,自动生成保理业务所需的交易凭证。某建筑设计院通过对接保理商的区块链平台,使设计合同、发票、验收单等文件的核验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4 小时,保理融资审批周期压缩 60% ,大幅提升了业务便捷性。

四、实施建议

4.1 建立保理业务管理机制

企业应在财务部门设立保理业务对接岗,明确与业务部门的协同流程:业务部门在合同签订阶段同步向财务部门提供业主付款条件信息,财务部门联合法务审核保理适配性;项目执行中,业务部门及时反馈进度节点,财务部门协调保理商办理融资;项目结算后,共同完成保理业务核销。同时制定《保理业务管理办法》,规范保理成本核算标准(如将保理费用计入项目财务费用)、明确业务审批权限,确保业务合规开展。

4.2 选择适配的保理服务机构

优先选择具有工程行业服务经验的保理商,其熟悉设计合同、施工合同的法律条款,能更高效处理"质保金扣除""审计结算调整"等行业特有的应收账款问题。考察保理商的资金实力与服务网络,对于跨区域项目,需确保保理商能对接当地业主的付款流程;评估保理商的数字化服务能力,优先选择支持电子确权、线上审批的机构,降低业务操作成本。

4.3 平衡保理成本与收益

非金融企业参与保理业务需精准测算综合成本,包括保理手续费、融资利息、账户管理费等,将其与资金占用成本、坏账风险成本进行对比。对于账期短(如 3 个月内)的小额应收账款,可权衡是否开展保理;对于账期长(1 年以上)的大额款项,保理业务的收益通常大于成本[3]。建议企业建立"保理业务效益评估模型",综合考虑资金周转率提升、风险降低、管理效率提高等隐性收益,避免单纯因费率高低决定是否开展业务。

五、结论

设计与工程企业参与保理业务,并非涉足金融板块运营,而是通过借助专业金融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资金快速回笼保障项目连续性,通过风险转移增强财务稳健性,通过管理外包提升运营专注度。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立足项目制特点选择适配模式,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平衡成本与效益,使保理业务真正成为支撑技术创新与项目实施的财务工具。未来随着工程行业数字化转型,与 BIM、区块链等技术融合的保理服务将为企业创造更大管理价值,助力其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怡静.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 上海商业,2025,(03):207-209.

[2]张熠. 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销售与管理,2025,(03):96-98.

[3]刘永亮.大数据背景下金融财务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改善策略[J].销售与管理,2024,(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