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烟草走私治理的深化研究与创新路径
黄华雷
靖西市烟草专卖局 广西靖西 533800
靖西市作为中越边境贸易重镇,拥有 152.5 公里边境线及4 个边民互市点,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烟草走私的关键通道。近年来,随着全球控烟公约履约压力增大及国内烟草市场供需结构调整,靖西涉烟走私呈现“专业化团伙作案、智能化手段升级、跨境化网络渗透”的新特征。传统“运动式打击”“碎片化监管”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亟需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重构监管框架。靖西烟草认真履行“守国门、堵通道、清市场”的工作职责,构建“一线封堵、二线拦截、三线清理”打私工作格局,在打防管控宣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本文立足靖西实践,结合国家“智慧边境”建设战略,探索边境涉烟走私治理的长效机制,为筑牢国门防线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1 靖西边境涉烟走私的深层形势解析
1.1 地理区位与走私网络的共生性演化
靖西边境“三山两谷”的复杂地形孕育了 39 条走私通道,其中 35 条可通行机动车,形成“陆路口岸-互市点-自然村”三级渗透网络。2024 年数据显示,通过边民互市点“蚂蚁搬家”式走私占比达67%,利用跨境电商“化整为零”运输占比22%,传统便道走私降至 11%,体现走私渠道从“粗放型便道”向“合法化伪装”转型。越南“暂进再出”贸易政策形成制度漏洞,走私分子通过伪造边民互市交易单、虚报货物品类(如将卷烟夹藏于农产品集装箱),借助中越“跨境一日游”货车实现批量运输,日均走私量峰值达 500 件(每件 1 万支)。
1.2 技术赋能下的反侦查手段迭代
走私团伙呈现“技术军事化”特征:①通讯层面,使用Signal 加密软件、卫星电话(抗基站定位)及“猫池”设备(批量发送虚拟号码短信),2024 年新增“暗网论坛”组织模式,通过 Tor 网络发布走私订单;②运输层面,改装新能源货车电池仓藏匿卷烟,利用无人机(载重 10 公斤级)跨越边境物理隔离设施,2023 年无人机走私案件同比增长 180%;③资金层面,采用加密货币(比特币、泰达币)、地下钱庄(中越货币兑换点)及第三方支付平台拆分交易(单账户单日不超过5万元),资金流追踪难度提升40%。
1.3 跨境犯罪网络的跨国性特征
靖西走私案件中,60%以上涉及越南籍人员参与,形成“越籍马仔运输-中国境内代理分销”的跨境协作模式。越南高平省等地的制假窝点与靖西走私团伙建立“订单式生产”关系,根据国内市场热销品牌(如“中华”“555”)定制包装,2024 年查获的假冒卷烟中,92%具有“高仿防伪码”“区域性专卖激光喷码”等伪装特征,扰乱市场辨识度。边境地区“双语犯罪”现象突出,部分越南边民利用语言优势充当“带路党”,熟悉边境管控薄弱时段(如凌晨 2-5 点)及监控盲区(如非正规互市点周边500 米范围)[1]。
2 传统治理模式的结构性困境
2.1 边境防控的“物理隔离”局限性
现有边境防控依赖“铁丝网+视频监控+巡逻队”传统手段,存在三大盲区:①夜间防控,现有红外监控对山区植被覆盖区域识别率低于60%,2023 年夜间走私案占比达 65%;②无人机防控,缺乏低空雷达与反制设备,对 100 米以下低空目标监测覆盖率不足40%;③便道防控,39 条走私通道中,仅12 条安装智能卡口,其余依赖人工巡逻,存在“漏巡时段”(如换岗间隙、恶劣天气)。
2.2 市场监管的“末端打击”被动性
零售环节监管存在“三难”问题:①网络销售查处难,利用微信“朋友圈代购”、抖音“直播暗语销售”等新型业态,2024 年线上走私烟案发现率较线下低 58%;②物流寄递监管难,尽管推行“三个100%”制度(100%收寄验视、100%实名收寄、100%过机安检),但走私分子通过“伪报品 G* (如申报“日用品”实际为卷烟)、“分散寄递”(单包裹不超过2 条)规避检查,2023 年物流渠道查获率仅为12%;③信用惩戒缺失,现有监管以行政处罚为主(罚款金额多在5 万元以下),对多次违法者缺乏市场准入限制,2024 年“累犯”占比达 23%。
2.3 国际合作的“制度性落差”
中越两国在反走私合作中存在三大机制障碍:①法律衔接问题,越南《反走私法》对烟草走私处罚标准(最高罚款 2亿越南盾,约合6 万元人民币)低于我国刑法(走私普通货物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导致“越籍人员境内作案、逃回越南躲避追责”现象频发;②情报共享滞后,目前情报互通机制尚未建立,该领域处于空白;③联合执法限制,我方执法力量不得越境追击,越方对我方通报的境外制假窝点查处效率较低,2023 年联合捣毁窝点仅占我方通报数量的 5%。
3 立体化治理体系的创新构建
3.1 技术赋能:构建数据驱动型监管网络
3.1.1 全域感知智能防控系统
在边境一线部署“五位一体”监测网络:①毫米波雷达(监测 10 公里范围内机动车移动);②低空光电雷达(监测 5公里内无人机飞行);③震动光纤传感器(布设于铁丝网,感知攀爬、切割行为);④AI 视频分析平台(实时识别异常聚集、车辆频繁往返等可疑行为,识别准确率达 92%);⑤气味监测设备(在重点通道部署尼古丁气体传感器,设定 0.5ppm 预警阈值)。2024 年试点区域走私案件下降 47%,监测响应时间从15 分钟缩短至3 分钟[2]。
3.1.2 全链条数据溯源平台
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建立“涉烟走私大数据中心”,包含三大子系统:①物流追踪系统,接入海关报关数据、物流企业运单信息、高速公路 ETC 通行记录,通过车辆轨迹分析(如同一车辆 30 天内往返边境超过 10 次自动预警);②资金监测系统,对接人民银行反洗钱中心,运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加密货币流向,识别“分散收款-集中转账”异常交易模式; ③λ.52 画像系统,基于公安户籍、前科记录、边境居住史等数据,构建“高危人员风险评估模型”,自动生成红(高风险)、黄(中风险)、绿(低风险)三色预警。2024 年通过该平台破获的全链条案件占比提升至 68%。
3.1.3 智能研判指挥系统
依托四方反走私平台(公安、海关、边防、烟草),实现三大核心功能:①实时态势感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视化展示边境动态,自动标注可疑热点区域;②智能研判分析,运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走私高发时段(准确率达85%)、推荐最优布控方案;③跨部门协同调度,实现“情报获取-研判分析-指挥调度-行动反馈”闭环管理,案件处置效率提升 60%。
3.2 机制创新:打造多方协同治理范式
3.2.1 全面提升联合执法效能
由市打私办牵头,公安、海关、烟草、边防、市场监管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建立健全的情报互通和联合办案的机制,畅通部门合作交流的渠道,并紧密协调从联合经营、落地查处、罪犯追逃等方面发力,促进提高全链条打击走私烟草制品工作效能。
3.2.2 跨部门行刑衔接机制
制定《靖西市涉烟走私案件办理规程》,明确三大衔接要点:①证据转换标准,统一烟草专卖、海关、公安等部门的证据规格,解决“案件定性难”问题(如明确“三次以上走私未达刑事立案标准”可累计货值追究刑事责任);②强制措施协同,建立“边控名单”快速审批通道,对涉烟犯罪嫌疑人出入境实施限制,2024 年成功阻止 17 名涉案人员出境;③资产追缴联动,联合法院、检察院建立“走私资产追查专班”,运用“反向溯源法”(从终端销售追溯资金流向、查扣涉案资产),2023 年涉案资产追缴率从35%提升至 78%。
3.2.3 区域联动防控机制
构建“三圈四层”防控体系:①核心圈(边境线 0-5 公里),部署边防部队、海关缉私犬队、烟草专卖机动巡查队,实行“三班两运转”24 小时巡逻;②中间圈(5-50 公里),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国省道关键节点设置智能卡口,运用车牌识别系统(对接“涉烟走私车辆黑名单”)自动预警;③外围圈(50 公里以上),与周边百色、南宁、贵州、云南等地建立“情报互通、案件协查、联合办案”机制,2024 年破获的跨区域案件中,73%通过区域联动线索查获。
3.3 源头治理:创建信用监管与产业疏导双轨模式
3.3.1 涉烟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体系
建立“三维信用评价模型”:①主体维度,涵盖零售户、物流企业、边民互市合作社等 8 类主体,设置“走私关联度”“合规经营指数”等12 项评价指标;②行为维度,将“参与走私次数”“协助查处贡献度”等动态数据纳入评分,实施月度更新;③惩戒维度,对信用等级低于 60 分的主体采取“市场准入限制”(如 3 年内不得从事烟草相关经营)、“融资受限”(推送至金融征信系统)、“联合曝光”(在政务平台公示失信名单)。2024 年试点区域失信主体再次违法率下降 61%。
3.3.2 边境地区产业替代计划
针对边民参与走私问题,实施“三产融合”疏导工程:①农业升级,引导边民种植高附加值作物(如西贡蕉、牛油果),建立“中越跨境农业合作社”,政府给予每亩 1000 元补贴,2023 年试点村人均增收 3200 元;②边贸转型,在互市点设立“正规烟草制品免税店”(限定每人每日购买 2 条),满足合理消费需求,分流走私市场;③就业扶持,开发“边境护边员”“跨境电商操作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录用有走私前科人员,2024 年已吸纳 127 人就业,转化率达 85%。
3.3.3 供需平衡调节机制
建立“市场需求动态响应系统”,通过零售户订单数据、消费者投诉热线、黑市价格监测等渠道,每季度测算区域供需缺口,经国家局批准后,在靖西试点“弹性供应配额”:对合法渠道供应不足的紧俏品牌,允许通过“跨境电商正规进口”(加贴中文警示标签、缴纳全额税费)补充市场,2024 年试点区域走私烟市场占有率从 28%降至15%。
3.4 社会共治:构建全民参与的反走私生态
3.4.1 立体化宣传矩阵
打造“线上+线下”宣传体系:①线上平台,运营“靖西反走私”抖音号(粉丝量 50 万),制作“走私分子忏悔录”“假烟危害实验室”等系列短视频(单条播放量超 50 万);开发“全民缉私”微信小程序,实现“线索举报-进度查询-奖励领取”全流程线上化,2024 年举报量同比增长 190%;②线下网络,开展“反走私宣传月”活动,在边境村寨设置“双语宣传栏”(中越文对照),组建“边民宣讲队”(每村5-10 人),将反走私知识纳入“村规民约”,试点村群众知晓率达95%。
3.4.2 网格化基层治理
将边境 217 个自然村划分为 89 个网格,配备“网格员+护边员+信息员”三位一体管理团队,明确三大职责:①日常巡查,每日上报网格内人员流动、可疑车辆信息;②政策宣传,每月组织一次反走私院落会;③线索收集,对网格内发生的走私行为承担“首报责任”。建立“网格积分制”,对履职优秀者给予农资补贴、优先推荐边境贸易指标等奖励,2024 年网格内走私线索发现率提升至 78%[3]。
3.4.3 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治理:①物流企业签订《反走私承诺书》,建立“内部举报人保护制度”,对主动揭发违法寄递行为的员工给予年薪 10%奖励;②行业协会成立“边境零售户自律小组”,制定《诚信经营公约》,对举报同行走私行为的商户给予年度授信额度提升 5%;③公益组织开展“健康生活进边境”活动,向边民普及假烟危害知识,2023 年边境地区假烟消费投诉量下降 42%。
4 结语
打击烟草走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民生、就业、立法、释法、执法等方方面面,不能仅靠严打高压,靖西边境涉烟走私治理的实践表明,新时代反走私工作需突破传统“打击导向”思维,构建“技术防控-制度创新-社会共治”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打击,通过跨境协同破解治理盲区,通过信用监管与产业疏导铲除走私土壤,通过全民参与形成治理合力,方能有效应对走私犯罪的智能化、跨国化挑战。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孪生边境”“区块链溯源监管”等前沿技术应用,深化与 RCEP 成员国的反走私国际合作,推动边境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筑牢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陈小燕,陈素婷.卷烟海上走私协同治理机制研究——以广东汕尾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5,(05):228-231.
[2]李思达.云南边境反走私综合性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21.
[3]张振华,孙昕,曾新淼,等.烟草打假打私数字化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9(01):17-23+94.